第113章 重整编制,北渡(2/2)
总部把开辟湘鄂赣边第二战场的千斤重担交给了我们。”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发动群众,会建立政权,会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根去。
要让鬼子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各团、各营,立刻按照新编制进行整编。
干部要下沉,思想工作要跟上。
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合,形成战斗力。”
“我们接下来的目标,不再是死守某一条固定的防线。
薛长官给了我们机动出击的命令,总部赋予了我们开辟根据地的使命。
等到37军和99军后撤后,我们要返回汨罗河北岸,要在鬼子的心脏地带,闹他个天翻地覆。”
整编的过程繁琐而复杂。
番号变更,人员调配,武器重新分配,思想动员……千头万绪。
但在丁伟、刘文英的强力推动下,在各团营骨干的坚决执行下,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张大彪的101团,以原一营的老兵为骨架,补充了大量战斗意志坚定的新兵。
尤其是那些在北岸血战中表现出色的原预备兵和清风寨悍勇之士,被重点加强到了一线连队。
全团士气高昂,求战心切。
赵磊的102团,同样以二营基干为核心,吸纳了众多沉稳坚韧的兵员,侧重于防御战术的训练和工事构筑。
赵磊吊着胳膊,亲自督促各连排演练阵地防御和反突击。
周健林的103团,则更像一个多面手,人员构成相对均衡,既有擅长突击的尖刀连,也有精于防守的骨干排,还加强了团属火力。
周健林默默检查着每一位战士的枪支弹药,身体情况,确保这支预备力量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
魏和尚的侦察营和王哲的炮营,也按照新的编制进行了充实和调整。
侦察营吸收了罗秀儿等一批身手敏捷、枪法精准的好手。
王哲则是在炮营挑选了一批有天赋的炮手,在丁伟的帮助下,专门送到了37军进行了各式重炮的培训。
虽然现在炮营还没有85,92重炮。
但王哲相信凭借着旅长丁伟的能力。
到达小鬼子身后以后肯定会缴获到重炮的。
在各营团整编队伍,提拔骨干的同时,刘文英领导的政治工作也全面铺开。
诉苦大会、形势教育、英雄事迹报告会一场接一场。
孙老栓这样的典型被树立起来,他用亲身经历讲述着从伪军到抗日战士的转变,极大地触动了许多新兵。
各连队都建立了战士交流会,强调战士间平等,严明群众纪律。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走到哪里,都要爱护老百姓的一草一木。”
刘文英反复和战士强调道,
“谁要是敢违反群众纪律,败坏八路军的名声,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严厉的军纪与深入的思想工作双管齐下,再加上老兵的言传身教,独立旅这支成分复杂的队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蜕变。
虽然摩擦仍有,隔阂未完全消除,但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在每个人心中萌芽。
他们不再仅仅是溃兵、俘虏、山匪,他们是八路军129师独立旅的战士。
就在独立旅紧锣密鼓进行整训和思想整合之际,前线的战局也在急剧变化。
日军第40师团在遭受汨罗江北岸的惨重损失后,经过短暂休整和疯狂的道路抢修。
其主力终于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强渡汨罗江,与南岸的第37军和第99军展开了更加惨烈的攻防战。
第37军和第99军的将士们,依托预设阵地,节节抵抗,寸土必争,用血肉之躯层层消耗着日军的兵锋。
每一个山头,每一道河湾,都变成了吞噬生命的绞肉机。
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但其第3师团、第6师团等部也从侧翼压上,攻势如潮,战局异常胶着。
丁伟和刘文英再次被召至第37军军部。
军长陈沛面色凝重,指着地图上犬牙交错的战线:
“丁旅长,刘政委,鬼子攻势很猛。
第37军和第99军的弟兄们打得很苦,伤亡很大。
薛长官命令我37军,99军即刻佯装溃逃。”
“薛长官说是时候动用你们这把‘奇兵’了。
传长官部命令,独立旅即日起,寻找合适时机秘密渡过汨罗江,返回北岸,执行敌后破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