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278章 水鬼

第278章 水鬼(2/2)

目录

它就那样“审视”了片刻,似乎确认大爷爷睡熟了,便直起身,又“啪塌、啪塌”地挪到二姑奶奶身边,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弯腰,凑近,无声地“观察”。

接着是三爷爷……

它像是在清点人数,又像是在寻找什么,或者说,它在挑选。

奶奶躺在席子靠外侧的位置,紧挨着她的小妹妹。她感觉到那带着浓重水汽和腥气的阴影,终于笼罩到了自己的上方。她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把眼睛紧紧闭上,用尽全身的力气维持着平稳的呼吸,装作睡得极其沉熟的样子。她能感觉到那冰冷的、带着审视意味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那股子腐烂的河泥味道,几乎让她作呕。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不知过了多久,那阴影终于从她脸上移开了。

“啪塌……啪塌……”

脚步声再次响起,却是朝着远离他们的方向。

奶奶不敢立刻睁眼,又强忍着恐惧等了好一会儿,直到那脚步声渐渐微弱,最终消失在远处,她才敢把眼睛微微睁开。

月光下,那个暗褐色的、湿漉漉的身影,已经走到了场地的另一端,正朝着西边那片黑黢黢的竹林走去,很快便隐没在竹林的阴影里,不见了踪影。

奶奶一夜无眠,就那样睁着眼睛,死死地盯着那片竹林的方向,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直到第一声鸡鸣划破了黎明的寂静。

当太阳的光芒彻底驱散了夜的寒意,村子里的人们开始陆续醒来,打着哈欠,收拾着铺盖,新的一天开始了,仿佛昨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奶奶猛地坐起身,看向河边。昨夜那水鬼上岸的地方,留下了一串清晰的、带着水渍的脚印,一直延伸到他们一家睡觉的席子旁,又转向西边的竹林。那脚印不大,像四五岁孩子的,但脚趾的形状有些怪异,指缝间似乎有蹼状的粘连痕迹。

她颤抖着把昨晚的遭遇告诉了太爷爷太奶奶。太奶奶脸色一白,赶紧捂住了她的嘴,低声呵斥:“莫瞎说!小孩子家家的,定是做了噩梦!”

但太爷爷却沉默地走到河边,看着那串脚印,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又去问了西边靠近竹林的那几户人家。果然,有一户人家说,他家昨夜睡在靠外边的小儿子,天快亮时迷迷糊糊醒来,好像看见一个黑影子钻进了竹林,还以为是野狗,没在意。

这件事,后来就成了大人们口中的一桩“奇闻”,叮嘱孩子们夜里不要靠近河边。但日子久了,也就渐渐淡了。只是奶奶从此落下了病根,再也不敢在河边夜宿,甚至很多年里,夜里听到类似的水声或者奇怪的脚步声,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奶奶说,她后来活了几十年,再也没见过那种东西。但她一直记得太爷爷当时喃喃自语的一句话:“老话讲,‘水鬼找替身’。它那晚挨个地看,怕是在挑八字弱、火气低的娃儿……幸亏,咱们家祖上积德,你们几个娃儿命硬,它没敢动……”

很多年以后,我查过一些方志野史,在关于我们那一带水网的记载里,偶尔会提到一种叫做“水猴”或者“水童”的精怪,形容与奶奶所见颇为相似,说是溺死水中的人的怨气所化,性喜阴湿,常在夏夜上岸,迷惑或拖拽生人下水。

科学时代,我们自然知道那更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恐惧在特定环境下的投射,或者是奶奶年幼时一个过于逼真的噩梦。但那“啪塌、啪塌”的脚步声,那湿漉漉的腥气,那冰冷审视的“目光”,经由奶奶的叙述,却如此真实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它不仅仅是一个鬼故事。它是我奶奶的童年,是那个贫穷却充满烟火气的年代的一个剪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未知神秘之间一种微妙而紧张的共生关系的见证。它提醒着我,在那些我们以为淳朴、简单的岁月背后,也潜藏着无法用现代逻辑解释的幽深与悚然,那是深植于乡土民间,关于河流、关于夜晚、关于生命脆弱的最原初的敬畏与恐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