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290章 山魈

第290章 山魈(2/2)

目录

老秀才捋着胡子说:“古书上说的山魈,跟现在非洲那种蓝脸狒狒不是一回事。咱们这的山魈是山精鬼怪,能迷惑人,让人在山里迷路,甚至自残而死。”

王三经历那件事后,像是变了个人。他不再偷东西,开始在村里老老实实种地。有时村里人逗他,问他还敢不敢走夜路,他总是摇头,眼神里还带着后怕。

我长大后,去省城读书,学了动物学。有一次在动物园看到了所谓的“山魈”——那种蓝脸狒狒。它们成群结队,生活在人工仿造的非洲栖息地里。饲养员介绍说,这种动物群居,一般群落达到600只左右,并且栖息地在非洲地区。

我站在栏杆外,想起了王三的经历,想起了村里关于山魈的传说。很明显,这两种“山魈”不是同一种东西。非洲狒狒不可能出现在我们中国的山林里,更不可能有那种超自然的能力。

那么,王三遇到的是什么?村里人口口相传的山魈又是什么?

去年回家,我跟父亲聊起这件事。父亲沉默良久,才告诉我一个秘密。

“其实,王三失踪那晚,不止一个人看见了他。”父亲压低声音说,“李老栓那天晚上也去了后山,他是去给他老伴烧纸的,看见王三鬼鬼祟祟地往老坟地走,后面跟着一个黑影。李老栓以为是王三的同伙,就没声张。”

“那后来呢?”我追问。

父亲摇摇头:“后来王三变了,大家也就不提了。不过...”父亲犹豫了一下,“村里有个说法,山魈不是固定的形态,它有时像猴子,有时像小孩,有时甚至只是一阵风。它专门找那些心里有鬼的人。”

“你是说,山魈会根据人的心理变化形态?”

父亲点点头:“老辈人都这么说。山魈其实是山神的使者,专门惩罚那些不敬山神、在山上做坏事的人。王三那晚是去偷东西的,心里有鬼,所以就看见了山魈。”

我想起了古书上对山魈的描述——“犯者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这不正是对违反禁忌者的惩罚吗?

今年春节回村,我特意去拜访了已经年迈的王三。他如今是村里最守规矩的人,每逢初一十五还去山神庙上香。

我问他还记不记得那天晚上的事。

王三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恐惧,然后缓缓摇头:“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

但我注意到,他的目光不自觉地瞟向了后山的方向。

临走时,王三突然说:“娃啊,叔告诉你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山里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但只要你心里没鬼,就不怕走夜路。”

我走出王三家,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忽然明白了什么。也许山魈真的存在,但它不是某种具体的动物,而是山林的一种意志,一种对人类的警告。对于那些不尊重自然、心怀不轨的人,山林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教训。

就像王三,他嘴里的泥土、石子和松树枝,不正是山林的组成部分吗?山魈让他吞下这些东西,或许是想让他记住——你来自泥土,最终也将归于泥土,何必贪恋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回到城里,我重新翻阅古籍,发现《山海经》《神异经》等书中都有类似山魈的记载。它们形态各异,能力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出没于山林,惩罚违反禁忌的人。

现代人习惯于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一切,解释不通的就回避或者否定。但有些东西,或许永远无法用科学完全解释清楚。

就像我们村关于山魈的传说,它可能只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创造,用来警示世人不要做坏事;也可能是某种尚未被科学认知的生物;又或者,它真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无论如何,王三的故事改变了他自己,也影响了我们全村人。至少在我们村,偷鸡摸狗的事少了很多,大家对山林也多了几分敬畏。

有时我想,也许这就是传说和信仰的意义——它们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一种文化的力量,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

至于山魈到底是什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