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314章 溪畔遗珠

第314章 溪畔遗珠(2/2)

目录

“那你说的,劝她别喝凉水……”爷爷回想起来。

“唉,这就难说了。”太奶奶叹了口气,“老话讲,这类东西,沾了人气儿就容易现形,你跟她说话,就是带了人气过去。她喝那口水,也许……也许就不是在喝水呢。”

太奶奶的话让爷爷更加困惑和后怕。不是喝水,那是在做什么?他想起那女人捧水欲饮的姿势,那静止的、仿佛在聆听的背影……难道,她是在汲取晨间的灵气?还是说,自己的那一声好心提醒,反而惊扰了她?

这件事成了爷爷心里的一个结。他后来还是照常下田,每次路过月亮溪,都会下意识地朝那块青石板看去,但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白衣女人。溪水依旧清澈流淌,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大约过了半年,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月亮溪靠近岸边的部分都结了一层薄冰。一天傍晚,爷爷砍柴回来,又路过月亮溪。在暮色苍茫中,他忽然看到溪流中心,那块青石板下游不远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闪着微光。那光芒很弱,但在灰暗的溪水和冬季荒芜的背景下,显得有些突兀。

爷爷好奇心起,脱下鞋袜,卷起裤腿,忍着刺骨的寒冷,蹚水过去。走近了才发现,那发光的东西,竟然是一枚珠子。它半埋在溪底的细沙里,约莫有小孩子玩的弹珠大小,通体呈现一种柔和的乳白色,光泽温润,不像玉石,也不像珍珠,触手生温,在这冰冷的溪水里,竟然带着一丝暖意。

爷爷把它捞了起来,擦干净。那珠子在手心里,仿佛能吸收周围微弱的光线,自身散发出一种宁静皎洁的光晕,像一轮微缩的月亮。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心里隐隐觉得,这珠子恐怕不寻常。

回到家,他拿出珠子给太奶奶看。太奶奶拿着珠子,在灯下端详了许久,脸色变幻不定。她喃喃自语:“月亮溪……白衣女人……捧水……暖的……”

忽然,她像是想明白了什么,看着爷爷,眼神复杂地说:“他爹,这珠子……搞不好,是那个‘溪客’留下的。”

奶奶推测,或许爷爷那天清晨的搭话,虽然惊扰了那位“溪客”,但并无恶意,反而是出于一种真诚的关切。“你让她别喝凉水,伤了身子……这话里有关心人的‘暖意’。也许,对于这些灵物来说,这种纯粹的、不带杂念的善意,是很难得的。”太奶奶说,“她当时没有回应,也许是因为不能回应。但她记住了这份善意。这珠子,可能就是她留下的谢礼,或者说……是一个念想。”

“那她为什么当时不给,要等到现在?”爷爷问。

“傻话,”太奶奶摇摇头,“那时候你回头她就不见了,显然是时机未到,或者不能直接予取。灵物行事,有它们的规矩。这珠子埋在溪水里半年,或许是在汲取水灵之气,如今成了,才借着你路过,让你发现它。”

爷爷握着那枚温润的珠子,心里百感交集。那个清晨朦胧的白衣身影,那份莫名的惊悸,此刻都化作了掌心这枚小小珠子的暖意。原来,那并非是一次恐怖的遭遇,而是一段奇异的、带着温度的缘份。

这枚珠子,爷爷后来请人打了个眼,用红绳串了起来,一直贴身戴着。他说不清这珠子具体有什么神奇的功效,但自从戴上它之后,他感觉身体一直很硬朗,很少生病,夏天不怕暑热,冬天不畏严寒。而且,他似乎对天气、对水源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锐直觉,比如能预感到久旱后的甘霖,或者能找到隐藏的地下水源,这在后来的农耕生活中,帮了家里不少忙。

更重要的是,每当他在月明之夜,看着那珠子散发出与月光呼应的柔和光晕时,他就会想起那个夏天的清晨,月亮溪畔,那个无声的白衣身影。他不再感到害怕,反而有一种平静和怅惘交织的情绪。他常常会想,她到底是什么?是溪流的精灵?是迷失的山鬼?还是某个久远时代滞留于此的芳魂?她为何清晨在那里洗漱?又为何捧起那掬清冷的溪水?

这一切,都成了永久的谜。

爷爷说,世间之大,无奇不有。有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代表不存在。人与万物,或许就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会有一次短暂的交集,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一份莫名的暖意,或者,一枚来自未知世界的、会发光的珠子。

他把这枚珠子,称为“溪客珠”。

后来,爷爷年纪大了,把那珠子传给了我父亲,叮嘱要好好保管,但不必执着于其来历和功效,只当是个念想,记住人与万物相处,存一份善意总是好的。如今,这枚珠子还在我家,被我小心地收藏在一个木匣里。它依旧温润,在暗处会发出柔和的光。

每当看到它,我仿佛也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个夏日的清晨:天光已亮,旭日未升,薄雾如纱,溪流潺潺。一个白衣长发的女子,蹲在青石板边,俯身掬水,背影朦胧。而一个年轻的农夫,扛着锄头,带着清晨的露水和泥土的气息,路过她的身后,出于本能地,说了一句:“大早晨的,可别喝这凉水……”

然后,回头,人已不见。

只留下溪水长流,岁月无声,和一个讲了又讲,却永远也讲不完的民间故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