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红毯焦点(1/2)
两人相对而坐,谁都没有先开口,也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商业、投资或是政策的话题。
陈老的目光缓缓扫过书桌,最终落在了那份摊开的关于苏联的报告上,枯瘦的手指轻轻点了点纸页边缘:“这份报告我看了。”
他的声音还带着一丝旅途奔波的疲惫,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滚烫的茶汤,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似乎让他冰冷的身体暖和了一些:“我们内部吵得很厉害。”
“有人说你是危言耸听,想用这种方式博取眼球换取政治资本,也有人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只是不敢轻易认同这种颠覆性的观点。”
陈老放下茶杯,他抬眼看向晏明洲,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里带着一种学者般纯粹的求知欲:“今天来我不是代表组织,也不是来兴师问罪的。”
“我只是想以一个研究了一辈子马列主义的老头子的身份,听一听你更深层次的想法,关于苏联,关于我们国家,关于未来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这间安静的书房仿佛变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顶级思想论坛。
没有官话套话,没有身份隔阂,只有最纯粹的思想碰撞。
从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戈尔巴乔夫即将推行的新思维改革,从美苏之间那场足以拖垮一个超级帝国的军备竞赛到阿富汗战场上永无止境的流血与消耗,再到未来世界地缘政治的重构,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将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晏明洲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堆砌高深的理论,只是用最朴素真实的数据和案例,为这位坚守信仰一辈子的老人描绘出一幅即将到来的帝国黄昏的悲壮画卷。
他讲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弊端如何积重难返,讲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如何掏空民生,讲特权阶层的滋生如何腐蚀根基,讲军备竞赛如何耗尽国家元气。
陈老就那么静静地听着,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专注而凝重。
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审视到后来的震惊,再到最后的沉重,握着茶杯的手因为太过用力,连呼吸都跟着变得急促起来。
当晏明洲说完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天快亮了。
陈老从椅子上站起来,动作有些迟缓,却依旧挺直了腰杆。
他没有再说任何评价的话,只是对着眼前这个比他孙子还要年轻的年轻人,郑重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弯得极低,持续了足足三秒钟,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认可,更是一个坚守了自己一生信仰的老人对一种来自未来的更高维度思想的最高敬意。
晏明洲连忙起身回礼,看着陈老眼底的红血丝和疲惫,轻声道:“陈老,天快亮了,不如在这儿歇一晚?”
陈老摇了摇头,拿起帆布包:“不了,还有事要处理,你的话我会好好琢磨的。”
说完,他转身走出书房,背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
-
第二天的南国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得晃眼,整个城市都像是被水洗过一样干净透亮,空气里弥漫着花草的清香。
上午九点,宾馆门口早已车水马龙,冠盖云集,一辆辆轿车像黑色的河流从城市的各个方向汇聚而来,在宾馆门口的停车场排起了长队。
今天是本年度南国最重要的洽谈会正式开幕的日子。
晏明洲的车队没有汇入排队的车流,而是在四辆警用摩托车的亲自护送下,鸣着警笛直接穿过警戒线,没有经过任何排队和安检,径直抵达了主会场的正门口。
这种与省长同级别的最高通行待遇让所有等候在旁的记者和商人都感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这个年轻人的能量显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
黑色的皇冠轿车稳稳停下,司机快步下车拉开后座车门。
晏明洲身穿一身剪裁得体的纯黑色定制中山装从车上走了下来。
中山装的面料质感极佳,贴合身形衬得他身姿挺拔,没有多余的配饰,只有手腕上一块低调的百达翡丽腕表,在阳光下反射着沉稳内敛的光泽。
省长赵省长和几位从京城专程赶来的部委领导早已等候在红毯的入口处。
看到晏明洲下车,赵省长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伸出双手热情地握住晏明洲的手,“晏顾问!您可算来了!我们都等您半天了!”
他无比自然地与晏明洲并肩而行,亲自陪着他一步步走上那条长达百米的红色地毯。
两侧的礼仪小姐面带微笑,向他们行注目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