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我教村姑做饭,她们却教我活着(1/2)
三日后,云溪镇东头那间闲置已久的铺子终于换了新颜,一块刻着“云溪膳坊”四个古朴大字的牌匾被高高挂起。
晨光熹微,陈凡亲手揭下红布,对着门前越聚越多、满眼好奇与忐忑的镇民朗声宣布了一条规矩:凡女子、孤老、残弱者,皆可入坊,免费学烹一道灵膳,不取分文。
此言一出,人群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议论。
这世道,手艺便是命根子,哪有白白传授的道理?
然而,当看到陈凡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眸时,怀疑渐渐被一种名为希望的情绪所取代。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二十多名村妇便鼓足勇气涌了进来。
她们大多衣衫朴素,双手布满劳作的粗茧,面对坊内崭新锃亮的厨具,一个个紧张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此起彼伏,显得格外局促。
陈凡没有丝毫嫌弃,他温和地示意众人安静,亲自站到了主灶台前。
“今日,我教大家第一道灵膳,名为‘清心汤面’。”他声音不大,却奇异地压下了所有杂音,“此膳做法简单,但需心诚,共分七步。”
他一边说,一边开始示范。
择菜,洗米,磨浆,揉面……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
他没有讲解什么高深的灵力运转,只是告诉她们,择菜要念及食者的辛劳,洗米要感念大地的馈赠,揉面时要将对家人的关爱揉进去。
这看似玄妙的说法,在这些终日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妇人听来,却异常亲切。
角落里,小豆花踮着脚尖,吃力地站在一张小板凳上,小小的身子伏在案前,用一截炭笔,一笔一划地将陈凡的每一步都誊写在削好的竹片上。
她的动作很慢,但极为认真。
当陈凡提到“旺火煮沸,文火慢炖”时,她歪着小脑袋想了想,竟在竹片旁边自发地添上了一行稚嫩的小字:“火大,水里泡泡就大;火小,泡泡就小。”
这朴素而直白的注解,是她从无数次帮阿婆烧火的经验中总结出的智慧,却恰好点破了火候控制的精髓。
膳坊之外,墨蝉儿青裙曳地,怀抱古琴,静立于一株柳树下。
她没有进去,只是侧耳倾听着坊内传出的阵阵米香与陈凡温润的教导声。
琴弦微动,一缕不成调的音符飘出,她的眼眶却倏然红了,泪水沿着光洁的脸颊滑落。
她低声呢喃,轻得仿佛怕惊扰了这方天地:“以心入膳,以食育人……这哪里是庖厨之技,这分明是救世的仁术啊。”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陈凡独自坐在院中,月光如水银泻地。
他身前摊开着一卷卷竹简,正是他呕心沥血整理的《膳道初解》。
就在他凝神思索一个细节时,一股森然的寒意毫无征兆地从背后袭来,让他浑身汗毛倒竖。
他猛地回头,心脏瞬间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紧!
月光下,他的影子——渡厄影,正静静地立在那里。
但它不再是单纯的影子,而是呈现出一种近乎实体的漆黑。
更让他惊骇的是,渡厄影手中竟握着一把扫帚,正以帚为笔,在铺满月光的地面上,一笔一划地“书写”着什么。
那流畅而精准的轨迹,那玄奥而复杂的符文脉络,赫然是整套“九转灵饭”的制作心诀!
陈凡心头剧震,一个念头如惊雷般炸响:他的化身,已经不再需要他的主观操控,它能够独立地记录、领悟,甚至……传播知识!
这已经超越了单纯化身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拥有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道之分灵”。
他下意识地想上前仔细探查,可就在他脚步微动的一刹那,渡厄影仿佛有所感应,身形一晃,倏然消散,重新化作一道贴服于地的普通影子。
唯有那片被扫帚“书写”过的地面上,残留着淡淡的金色纹路,在月光下若隐若现,片刻后才彻底隐去。
就在这时,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检测到宿主愿力产生自主扩散现象,知识载体已初步形成。建议开放‘功德共享讲习制’,凡经由宿主体系传授并成功施展灵膳者,其产生的愿力将有部分反馈于宿主,并加速功德积累。」
七日后,云溪膳坊迎来了第一次考核。
院子里摆开了十几个临时灶台,当初那群手足无措的村妇,如今已能沉稳地掌控火候,调配食材。
其中,一位双目失明的阿婆最为引人注目。
她无法视物,便将全部心神沉浸在嗅觉与触觉之中。
她做的“安神羹”,仅仅是凭借着对药材气味的精准辨别和对汤羹粘稠度的细微感知,便调和得恰到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