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老子的扫帚,不扫地了(2/2)
而是为了守住那些曾经点亮过他的光。陈凡的手指收紧,骨节泛白。
那一声“是”尚未出口,可他的心早已轰然作答。
系统界面在识海中剧烈震颤,血色光芒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浩瀚如星河奔涌的暖流——那是他三年来一点一滴积攒的功德,不是为了兑换灵丹妙药,不是为了掠夺机缘,而是真正踏踏实实讲过的一课、救过的一命、种下的一株草、修好的一页书。
此刻,它们全都醒了。
归宗之路横贯云海,千里迢迢本需数日飞遁,但他已无暇等待。
六道身影自他体内骤然踏出,分立四方,如同宿命轮回中的六个切面,映照出一个杂役曾如何用最平凡的方式点亮修行界的边角:
左侧,讲道者负手而立,青衫落尘,唇间吐纳皆为经义真言;
右前,医者掌心托药炉,袅袅升起一线苦香,正是他曾为数百弟子熬制祛毒汤时的余韵;
后方,农师赤足踩土,手中握着一束金穗,乃药园深处亲手栽下的“善根稻”;
高空,厨匠执铲挥火,锅中升腾的不只是饭菜香气,更有冬夜施粥时那一句句“吃饱了就不冷了”的温言软语;
西北角,阵修指尖勾连符线,布下的不是杀伐大阵,而是当年为防野兽侵扰孩童,在山脚默默刻下的三百六十道护村小阵;
最后,巡警手持木杖,步伐沉稳,是他每夜巡查藏经阁外围、驱赶鼠患、修补漏瓦的身影凝结成魂。
六具化身并肩而立,不似分身,倒像六位共历风雨的老友。
他们没有言语,只是齐齐转身,面向本体,躬身一礼。
随即,六人同时开口,低诵《太虚道藏》片段——并非高深奥义,而是最初陈凡在藏经阁抄录时随手记下的开篇劝世之语:“天地有常,不失其信;日月行道,不择贵贱。善者近之,恶者远之……”
声音起初微弱,却越演越宏,竟引动万里云气翻涌,雷音隐隐自九霄之外回应。
下一瞬,六道身影同时崩解!
讲道者的青衫化作墨字纷飞,医者的药炉炸成千片晶露,农师的稻穗燃起金焰,厨匠的铁锅碎作星屑,阵修的符网寸寸断裂却仍连通天地脉络,巡警的木杖折断前最后一敲,震动地脉龙根——
所有光影尽数汇入陈凡掌中扫帚。
那把原本破旧不堪、竹枝开裂的扫帚,猛然一震,发出龙吟般的嗡鸣!
帚柄之上,一道道符文次第亮起,竟是由无数细小字迹拼成——那是这些年他曾教过的弟子手抄的笔记残页,是山门外孩童背诵《劝善文》时歪歪扭扭的笔迹,是药园学徒写给他的感谢信边角……万千人心执念汇聚,凝成一句句箴言烙印其上:
“饭可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你若行善,不必问果报,自有后来人替你记着。”
功德洪流逆冲识海,陈凡双目紧闭,身体却如熔炉般炽热发烫。
他的骨骼在重组,经脉在拓宽,灵魂深处有一扇从未开启的门被狠狠撞开——
身后虚空,一尊巨影缓缓浮现。
千丈之高,脚踏云渊,手持长帚,衣袂猎猎如旗卷风雷。
看不清面容,唯有两道金光自眼眶射出,穿透阴霾,直指青云方向。
它不似仙神,亦非魔物,更像某种古老意志的聚合——千万个微小善念叠加到极致后诞生的守界之形。
而此时,藏经阁前。
玄霄子立于焦土之上,白衣染血,双目空洞如死井。
他轻轻抬指,一座承载《律法真解》的玉架轰然自燃,黑焰无声蔓延,所过之处,文字消失、记忆蒸发,连空间都开始塌陷扭曲——那是“虚无黑焰”,专焚道理、噬灭认知,连因果都能烧成虚无。
“知识即枷锁。”他低声笑道,声音像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回响,“焚烧即是解放。”
整座藏经阁正沦为思想的火葬场。
就在这时——
天穹裂开一道金痕。
一道身影踏光而来,每一步落下,空气都爆发出清越钟鸣。
他手中握着一把看似寻常的竹帚,身后千丈巨影同步迈步,整座青云山脉为之震颤,山河共鸣!
陈凡落在废墟之前,横帚于胸,目光平静,却重若万钧。
“这一帚,”他开口,声如古钟荡谷,“我替刘长老扫。”
风止,火凝。
而在藏经阁最幽暗的地底密室,一只灰扑扑的小灵鼠猛然窜出,眼中银光暴涨。
它张口一吸,将一缕即将消散的残念碎片吞入腹中——刹那间,尾尖鳞甲初生,隐隐有龙纹游走,仿佛某种沉睡亿万年的封印,正在悄然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