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 第58章 无事了

第58章 无事了(2/2)

目录

如今河南尹人烟断绝,洛阳满目疮痍,迁往许县或许是唯一出路——至少,不必再流离失所。

饭毕。

曹操引刘协出城。

百官默然跟随,连董承也不得不低头顺从。

此刻他们形同孤寡,部属离散,如何敢与拥兵数万的曹操抗衡?

洛阳城外。

四万大军列阵以待,旌旗猎猎。

铁甲森然,杀气腾腾。

刀枪如林,寒光映雪,锋刃直指苍穹。

“陛下。”

曹操立于军前,右手高举,淡然一笑:“此乃兖州子弟兵,必保陛下安然无忧,君临许昌。”

“杀!”

“杀!”

“杀!”

四万将士齐举兵戈,呼声震野。

大旗翻卷,杀声冲霄。

荀彧心头骤然一凛。

董承、伏完、杨彪、杨奉等人面色凝重,心如坠石。

刘协脸上的笑意也渐渐消散,目光复杂地望向曹操。

这不是效忠的宣誓。

这是赤裸的威慑。

是对天子的压制,对群臣的震慑。

曹操不是来迎驾的忠臣。

他是来效仿董卓、王允、李傕、郭汜的权臣。

是要将他这个天子,圈于营垒之中,借其名号,号令天下。

董承压低声音道:“曹孟德此人,恐怕难称忠良。”

“朕明白。”

刘协眼中满是悲愤与无力,声音微颤:“刚脱虎口,又陷狼穴,莫非这天下,竟无一人愿护汉室江山?”

“唉……”

伏完、杨彪等人皆长叹出声。

人群之中,朱皓神色幽深,目光复杂难明。

眼前的曹操,竟与当年他所见过的王炅一般无二。

大军所至,势不可挡。

迁都许昌之事已成定局,纵使朝中百官心生悔意,天子亦只能含恨登舆,被迫前行。

“文明。”

一辆马车上,荀彧望着面容枯槁的朱皓,轻声道:“听说你曾为豫章太守,可曾识得王政南其人?”

“见过。”

朱皓语气冷淡。

荀彧再问:“近闻扬州牧已返朝中,为何至今未见其身影?”

“呃……”

朱皓微微一怔,神情黯然:“刘正礼途中病逝,许劭、许贡诸人亦辞别而去,行踪渺茫,不知所终了。”

“原来如此。”

荀彧若有所思。

朱皓掀开车帘,回望渐渐远去的洛阳城郭,自嘲一笑:“昔日我在豫章,王政南常说一句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如今割据四方之人,哪一个不是窃取社稷之贼?先生以为此言可有道理?”

荀彧脸色微沉,肃然道:“大汉虽衰,仍有许多志士竭力扶持!”

“比如曹操?”

朱皓冷笑,“他在天子面前耀武扬威,威福自专,岂非与李傕、郭汜之流同出一辙?”

“朱文明。”

荀彧凝视车外披甲执戟的将士,意味深长地说:“你父亲乃大汉宿将。

四百年基业,自有无数忠烈以不同方式撑持危局。

你眼中所谓逆臣,未必真为敌;你以为的忠义之士,也未必当得起这两个字。”

朱皓瞳孔一缩。

荀彧勉强一笑:“待天下重归清明,是非忠佞自会分明。

眼下不必怨恨主公,更无需仇视兖州群臣。”

“呵。”

朱皓轻笑出声,却不带半分笑意。

荀彧,不过是在替曹操开脱罢了。

一个为权臣运筹帷幄之人,真的心系汉室吗?

八月末,曹操凯旋许县。

天子正式定都于许昌,寓意汉室复兴,国运昌隆。

消息传开,四方震动,荆楚之地尤为惊诧。

便是远在冀州的袁绍,听闻之后亦悔恨交加,对曹操心生嫉恨。

同月,郭嘉抵达许昌。

曹操亲率文武出城十里相迎,甚至亲自为其牵马引路。

此举比当年周文王背负姜尚八百步更为极致,只为昭示求贤若渴之心。

九月初,天子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赐节钺,准其开府治事,仪制等同三公,一时权势鼎盛,无人能及。

颍川境内,许昌城中,大将军府。

曹操神采飞扬,满脸红光,意气风发。

府中僚属尽皆受赏,觥筹交错间,人人畅谈宏图伟业。

“主公。”

荀彧却未随众欢庆,起身进言:“天子厚加封赏,看似尊崇,实则恐将主公推上风口浪尖。”

“嗯?”

曹操心头一凛。

其余谋臣武将亦觉不悦。

“可是针对袁本初?”

新入幕府的郭嘉微微一笑。

荀彧点头:“袁绍据有河北四州,日益强盛。

天子此举,恐怕有意挑动我方与冀州相争,借机分化。”

“咕咚。”

曹操抿了一口酒,眸底泛起寒光。

冀州地广兵多,袁绍拥甲数十万,远非兖州所能比拟。

“主公。”

程昱忧心忡忡:“这般封赏,确易失人心。”

“确有道理。”

曹操缓缓颔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