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炼钢(中)(1/2)
一九五八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大炼钢的热潮让村民们看到了国家的危难和民众生活的疾苦。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炼钢指标,村民们把能看得见的与铁有关的物件都扔进炼钢炉里。
这不,高连发刚做完加大力度收集铁器的动员报告,几个人就跑到他家里要拆窗户上的活页,高连勇急得跟他们吵吵把火。
老高,你这是不顾大局啊!一个组员指责道,你哥说了,一切为了钢铁,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你得带头!
高秀平连忙跑过去,看见几个人正拿着工具,准备拆高连勇家门上的铁合页。那是才装上半年的新合页,亮闪闪的。
四哥!她看了高连勇一眼,怎么回事?
他们要拆我家的门窗铁件!说我哥是组长,要带头!
高连勇气得声音发抖,好好的房子,门窗拆了还怎么住?
高秀平心里矛盾。房子都是全家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才盖起来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一家人的心血。
她急忙上前阻止:“住手!不能拆!”
正在僵持时,娄翰林匆匆赶来。了解情况后,他想了想说:要不这样,先把别家闲置的铁件收集完,实在不够再考虑这些还在使用的。我去跟连发叔说。
最终,高连勇家的门窗暂时保住了。
但高秀平听见高连发和吴永正低声交谈:这样下去不行,高连发的声音充满忧虑,好好的农具都熔了,春耕怎么办?山上的树砍了那么多,以后烧柴都成问题。
小声点,吴永正紧张地说,让人听见了不好。现在到处都在炼钢,你可不能拖后腿。
高秀平想起娄翰林眼中的疑虑,想起新建的房子可能要被拆掉铁件,想起田野里无人照料的庄稼。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她彻夜难眠,想起炼钢炉心中火苗冲天,这是国家的需要。想起绿色的庄稼心里就舒坦许多,这是百姓的生活保障。究竟要顾哪一头呢?
晚上回家,高秀平对娄翰林说:“我想我们得做点什么,不能眼睁睁看着为了炼钢毁了大家的生活。”
娄翰林看着她,点了点头。两人开始暗中统计闲置铁件的数量,同时劝说村民们合理利用资源,不要盲目跟风。
高连发得知后,把高秀平叫到面前,严肃地说:“秀平,你这是干什么?现在国家有难,我们必须全力支持。”
高秀平深吸一口气,说道:“叔,我知道国家需要,但百姓的生活也不能不顾啊。我们可以在完成炼钢任务的同时,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
高连发沉默了,他心里也明白其中的矛盾。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制定一个新的计划,既要完成炼钢指标,又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晚上回家,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亲高永纯听,希望能得到一些点化,毕竟,涉及到老百姓的生存和国家政策的落实,非同小可。
高永纯慢慢吞吞:“你总算开化,不然我都懒得说你!”
高永纯最近在家帮助老伴照顾一大家子老小,没到互助组。老伴身体不太好。他有空就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
高连成每次回家都带回一捆看过的旧报纸。高永纯记性极好,报纸上的重点政策他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高永纯见儿子主动请教:“现在国家形势一天天变化很大,你当带头人记得关注政策。”
高连发不喜欢父亲卖关子,可是高永纯就是故意慢吞吞,他跟谁说话都这样,惜字如金。
高永纯接着说:“互助组马上要扩大经营范围,成立生产队,以后村民的所有活动都是有组织的,这样的话,你的责任重大。”
高连发感到压力山大:“现在这点事就够我愁的,再扩大我恐怕难以胜任。”
高永纯哼了一鼻子:“瞧你那点出息!那有什么,不会多学学嘛!”
高永纯趁机给高连发讲解国家政策方面的新动向,希望儿子能挑起大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高秀平也被娄翰林上了一课。娄翰林从养老院带回一些报纸,他也有读书看报的习惯。
与高永纯不同的是,娄翰林把看到的东西揉碎了吸收消化,变成能量落实到行动上。
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当着大家的面,郑重其事地说:“我感觉我们家要彻底翻身了,成立生产队,我和秀平都是主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担当重任,秀平也是当之无愧。”
曲桂娥惊喜万分:“真是那样,我总算熬到头了,看来我没死还赚大了。”
高秀平说:“我看是不是应该叫我哥回来。他在沈阳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不如回来到生产队,跟我们一起干。”
曲桂娥一听要叫高吉梁回来,眼睛一亮:“那太好了,太好了。赶紧给你哥写信。”
娄翰林说:“恐怕大哥不能愿回来。沈阳是大城市。在大地方呆惯了,谁还愿意回我们这个小地方。”
高秀平有不同的看法:“在大城市呆着有啥用?他又挣不到什么钱,也没当上工人。”
曲桂娥说:“你哥没有你那个胆量。也没有你那么有主见。他不适合一个人出去闯。同意让他去沈阳,也是以为有高殿荣做靠山。哎!靠谁也不如靠自己。”
高秀平说:“我看,这事还是得跟我大伯大娘商量一下吧。毕竟当初让我哥去沈阳是大伯大娘决定的。”
几个人正聊着,高殿玉和刘巧翠来了。后面还跟着高赛男。原来是高赛男也不想上学,她也要去互助组干活。
高赛男退学到互助组干活,得到了全体人员的赞同。在那个年代,读高中是奢侈,考中专凤毛麟角,大学更是遥不可及。老老实实当农民才是正道。
落实好高赛男的问题,几乎是异口同声,大家的关注点都在高吉梁。
高殿玉先说明观点:“吉梁在沈阳六年,我本以为这六年,起码应该进工厂当个正儿八经的工人,没想到……”
刘巧翠说:“吉梁这孩子不会拒绝,总抹不开面子,遇到赵敏巧使唤人,几句花言巧语就把吉梁费好大劲下的决心给废了,我们想管也够不着。”
曲桂娥说:“怪不得别人,我们都跟他说过多次,一个男娃子天天在家里看孩子,把自己废了还自我陶醉,住大城市吃穿不愁能咋样?他也不想想,将来咋办?”
高秀平说:“这就写信给我哥,让他回来。”
家里人在为高吉梁担忧的时候,高吉梁在沈阳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