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未知何处是彼岸 > 第246章 亲人(一)

第246章 亲人(一)(1/2)

目录

一九七八年的海风带着咸腥味刮进李家时,高秀平刚扑灭妹妹高秀玲的怒火,转头就接到了公公病危的消息。她站在公社医院走廊里,手里捏着肝硬化晚期的诊断书,她清楚预感到,李家的天,要塌了。】

高秀平知道,公公李德昌的病,不轻。她在丈夫的堂弟李敬业的帮助下,把公公送到公社医院,医生做了详细的检查,确诊是肝硬化晚期,需要住院治疗。

闻讯赶来的李守业慌了,虽然他也知道父亲常年闹病,但是父亲一直都硬撑着,作为家中长子,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他得把控局面,他太累了。

李德昌虽然重病在身,但是他一直硬撑着,他心里清楚,他的病治不好了,没必要花钱。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这个家自从儿子儿媳搬出去,他就没什么盼头了。

李家兄弟四人,住在屯子里最气派的五间大瓦房里,长辈们住在正房,晚辈们住在厢房,和和美美的东北一家人,外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可是高秀平夫妻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矛盾太多,生活也不自在,所以前几年从家里搬了出来,自己单过。

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高秀平那小媳妇就是瞎折腾,在一起住多好,有棵大树好乘凉。”

“她那人就那样,喜欢拔尖儿,不合群。”

“还是自己过舒服,有便宜人家不想占,有本事自己挣钱自己花。”

“人家出去自己过,不也挺好吗,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外面的传言啥都有,李德昌感觉儿子儿媳搬出去是对的,不用在一起受憋屈。他唯一过意不去的是,自己不能在经济上帮助他们。

这成了他的心病,自己就一个儿子,本来分家的时候,说好了他和小弟要房子,老二和老三带着钱出去闯荡,他把家里的钱都给了老二和老三。

老二和老三原本在鞍钢和沈阳机床厂端上了铁饭碗,谁承想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厂里生产时断时续,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兄弟俩拖家带口回到屯子,挤进老宅一住就是十年,从最初的暂住,变成了如今的常驻。

这十年里,家里人口增多,日子愈发艰难。李德昌拖着病体,努力维持着这个家的平衡。高秀平夫妻实在看不惯大锅饭的生活,搬了出去。

如今李德昌病重,家里的顶梁柱仿佛要塌了。李守业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他后悔自己之前没能多帮帮父亲分担,如果自己不搬出去单过,会怎样呢?

高秀平在一旁默默安慰着丈夫,同时也开始盘算着如何筹集公公的医药费。而那个原本看似和睦的大家庭,因为李德昌的病情,暗潮涌动,没有人肯出钱给李德昌治病,矛盾似乎一触即发。

老二和老三在大家庭里,吃着大锅饭,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占着本来已经不属于他们的房子,李德昌没说什么,年龄最小的李文昌更是高姿态,他这个大队书记的头衔自带福利,义不容辞地奉献。

如今李德昌自己熬病了,这住院费和后续的开销成了大难题。

李守业皱着眉头,在病房外来回踱步,他知道自己这些年单过,手头也不宽裕,而两个妹妹都结婚了,各家都有难处,更是拿不出多少钱。

高秀平看着丈夫发愁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但她向来是个有主意的人。她把李守业拉到一旁,轻声说:“爹的病要紧,我再出去借点钱,咱咬咬牙总能挺过去。”

高秀平想到了远在牡丹江的妹妹高秀英,当年她扬言跟母亲断绝关系,搬到嫂子家居住,后来在嫂子的安排下嫁给转业军人刘德好,随后跟着刘德好定居牡丹江。

转眼十年过去了,期间她给姐姐高秀平来过几次信,说在那边一切都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