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四合院:我的海王技巧用来坑禽兽 > 第98章

第98章(1/2)

目录

陈松青还通过子公司秘密购回自己高价售出的豪宅,这种拉抬股价的手法在后世看来并不高明。

这就像明星在报纸上刊登虚高片酬,等待有人相信并买单,一旦有人出价,虚高的价格就难以下调。

不过陈松青此前铺垫做得好,坊间传闻他背后有某国政要夫人的支持,凭借这一神秘身份,他不断贷款并大肆收购,毫不计较价格。

据信息部统计,佳宁集团已成为香港一家规模庞大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旗下附属公司多达60余家。

其规模已直逼香港历史悠久的财团。

刘照天清楚,佳宁在急速扩张的过程中,涉及大量欺诈和财务造假。

因此,他整理了一份关于佳宁集团的资料,向领导进行了详细汇报。

他特别指出,应深入调查香江的裕民财务和马来西亚的裕民银行。

领导半信半疑地收下了刘照天的材料。

材料提交仅三天后,领导便批准了他的提案。

但此次刘照天不再是股票交易的主要负责人。

刘照天能够理解这一点:首先,他并非真正的专家;其次,他的身份敏感,若被人发现参与做空牟利,将不利于后续工作。

因此,他转为在幕后出谋划策,由他人负责前台交易。

由于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并准备详实的佐证材料,准备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刘照天并不着急。

他知道佳宁神话目前仍坚不可摧,短期内不会出现问题。

他明白什么叫“大而不倒”——当一家企业规模大到整个香港都不愿看到它倒下时,一旦出现问题,自会有人主动为其解决麻烦。

从去年开始,佳宁就凭借股市中获得的资金,逐步踏上了扩张的道路。

一桩桩高价收购的背后,不仅有汇丰、渣打这样的大型银行支持,还有香江数十家中小银行参与协助。

其子公司遍布地产、旅游、航空等多个行业,投资范围更是覆盖了丑国、倭国、马来等地。

可以说,佳宁正如站在风口上的猪,风不停,它也不会掉下来。

在这段时间里,信息部忙着搜集资料,漫画创作刘照天也插不上手,便闲了下来。

他着手推动劝服傻柱的计划。

刘照天清楚两人之间矛盾难解,尽管当初傻柱来香江前他给过金条接济,但傻柱始终只将这份人情记在何雨水头上。

摸清了傻柱的心思后,刘照天开始反向操作。

经过不断劝说,傻柱也动了回京城生活的念头,并打算把这里的房产和铺面都过户给何雨水。

刘照天没多推辞,直接应了下来。

何雨水对傻柱的反常举动感到不解,开口问道:“这些都是你自己辛苦挣的,我们不缺这些,你还是留着吧。有房子,再成家也方便些。”

傻柱愁容满面,叹气道:“我来香江本就是为了娄晓娥,现在婚也离了,没什么可留恋的。还是回老家过得自在,这里始终不习惯。”

“再说这买房的钱也不是我的,是刘照天给的,现在一并还他,从此两不相欠。”

刘照天见傻柱想彻底撇清,便呛声道:“我当初还给娄家几十根金条呢,你要真想两清,不如把那些也一并还我?”

傻柱心知刘照天没说假话,而且那些金条也间接导致了自己离婚,于是语气不善地回道:“要不是你的那些金条,我也不会离婚。有本事你自己去找娄家要!”

刘照天没再多争,怕他改变主意留在香江,转而说:“现金你也留下吧,回京城用不上。我会按汇率找人帮你兑换。”

傻柱没犹豫,他知道有何雨水在,刘照天不会在这事上骗他。

留下全部现金后,傻柱动身准备过关返回内地。

看着他消失在闸口另一端,何雨水意识到是刘照天促使傻柱回京,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让他回京城?在这里不也挺好吗?”

刘照天毫不避讳地对何雨水说:“让你哥和你爸一起生活,两个单身汉互相陪伴。”

何雨水觉得刘照天的做法虽然有些过分,但或许是最合适的安排。

傻柱返回北京,刘照天不仅为他办妥了通行手续和车票,还提前解决了他在北京的身份问题。

原本在京城时,刘照天就已经计划让傻柱回来,因此把他所有的身份事宜都安排妥当。李主任之前对傻柱的指控也全部被撤销。

这件事并没有耗费刘照天太多精力,因为李主任当初的指控缺乏证据,只是凭空猜测,所以那些罪名根本站不住脚。

从档案上看,傻柱背景清白,遵纪守法,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因此他这次回京一路顺畅,程序上毫无阻碍。

然而,真正等待他的并不是身份问题,而是回到四合院后可能引发的种种纷扰。离开了十多年,院里的邻居们必定对他这些年的经历充满好奇。

傻柱生性喜欢炫耀,藏不住秘密,估计不出几天,他就会把自己这些年的事情全都说出去。

四合院里大家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宽裕,一旦听说傻柱手头有钱,难免会有一人跑来借钱。

因此,这次回家,刘照天并没有给他太多现金,只给了他一万多元作为临时开销。如果将来缺钱或想做生意,可以直接联系小魏。

这笔钱虽然属于傻柱,但刘照天也不愿眼睁睁看着大院的人把它骗光。毕竟,为了将大院从过去的吵闹不休整顿成如今的安宁有序,他付出了很多心血。

别看一万多块钱不多,在那个年代,如果傻柱不挥霍、不乱交女友、不养孩子、不供养闲人,这笔钱足够他用上五六年。

当时“万元户”的分量,不亚于后来的千万富翁。后来可能一套房子就值上千万,但在那个多数人靠工资生活、不允许自由经商的年代,谁家也没有多少积蓄。

只有少数私下做生意的人可能有点钱。虽然当时已允许做些小生意,但大多是小夫妻经营,规模有限。即便生意不错,也不敢轻易扩大,顶多叫父母来帮忙。

因此,普通家庭想存够一万块钱,几乎难如登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