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归途如虹 前路如砥(1/2)
返回平县的火车,仿佛也承载了与南下时截然不同的重量。去时是沉甸甸的样品和未知的忐忑,归时则是那份薄薄却重若千钧的意向协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几乎要破茧而出的巨大希望和随之而来的庞大压力。
车厢哐当哐当地行进,窗外的景色由南国的葱茏湿润逐渐向北方的开阔疏朗过渡。硬卧车厢里,何森靠着车窗,膝盖上摊开着外贸相关的书籍和广交会上收集的资料,眉头微蹙,显然已经在脑海里开始梳理后续流程。李小红和孙磊则兴奋劲儿还没完全过去,低声讨论着在广州的见闻,尤其是那高耸的楼房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林晓燕坐在下铺,安静地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眼神沉静,但微微抿起的嘴角透露着她内心的不平静。她手中无意识地捏着一支笔,脑海中已经在构思样品制作的细节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李卫国坐在她对面的铺位上,没有参与谈话,也没有看书。他闭着眼睛,像是在假寐,但微微颤动的眼皮和交握在身前、指节有些发白的手,显示他内心正进行着激烈的思考和盘算。
一个货柜的订单,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将波及整个青山公司,乃至整个平县。
资金。虽然穆罕默德答应支付30%的预付款,但这笔钱到账需要时间,而采购大批量优质皮料、组织生产、垫付各项开支,都需要立刻投入大量现金。公司的流动资金能否支撑?是否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县里对此会是什么态度?那位一直看他不顺眼的领导,会不会借此设置障碍?
生产。现有的生产线,满足国内订单尚可,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一个货柜的国际订单,压力巨大。新厂区的设备虽然先进,但工人熟练度仍需提升。质量管控必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严格程度,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整批货被拒收,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人才。何森虽然能力强,但独立操作完整的国际贸易流程还是第一次。公司内部懂外语、熟悉外贸规则的人几乎没有。跟单、质检、报关、物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可靠的人去盯。
还有……确认样品。这是大货生产的前提,是信誉的试金石。林晓燕虽然细心,但调色和工艺实现需要技术部门和样品车间的完美配合,容不得半点差错。
千头万绪,如同乱麻,在他脑中缠绕。但他知道,自己不能乱。他是主心骨,是舵手。
他缓缓睁开眼,正好对上林晓燕望过来的目光。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在说:“不管多难,我们一起面对。”
李卫国心中微暖,朝她轻轻点了点头。
火车终于在熟悉的站台停靠。踏上平县土地的那一刻,混合着泥土和工业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李卫国深深吸了一口气,一种“回家了,战场到了”的实感油然而生。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陈总经理竟然亲自带着厂里的几个干部在站台迎接。看到他们出来,陈总立刻快步上前,一把握住李卫国的手,用力摇晃着,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赞赏:
“卫国!你们可算是回来了!好消息我们都听说了!了不起!真给咱们平县,给咱们青山公司长脸啊!”他声音洪亮,引得周围下车的旅客纷纷侧目。
“陈总,您太客气了,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卫国谦逊道,但眼神中的自信却无法掩饰。
“走走走,车在外面!厂里大家都等着给你们接风呢!”陈总热情地揽着李卫国的肩膀,又对何森、林晓燕等人连连称赞。
回到厂里,果然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大门上挂起了红色的欢迎横幅,食堂准备了比平时丰盛得多的饭菜。李建国、赵德柱等老兄弟更是激动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广交会的细节和订单的情况。
当听到确实拿下了一个货柜的沙特订单时,整个食堂都沸腾了!掌声、欢呼声、议论声几乎要掀翻屋顶。之前因为省报文章和偏僻展位而产生的阴霾,在这一刻被这实实在在的捷报驱散得一干二净。每一个青山公司的员工,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公司更加辉煌的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