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铁槊镇唐末 > 第172章 巩固统治

第172章 巩固统治(1/2)

目录

得民心者得天下。李铁崖深知,刀剑可夺地,权术可驭官,然欲长治久安,非收服民心不可。三州新附,百姓历经战乱,惶恐不安,加之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欲使其真心归附,仅靠政令与刑罚远远不够,需从思想教化入手,重塑其认知,使其知所从来,知所归去。

这一日,砺锋堂内议题转向了看似虚无,却至关重要的“教化”。

“将军,”冯渊建言,“如今三州政令虽通,然百姓心中,仍多视将军为外来强藩,或惧或疑,而非心悦诚服。民间尚有思念前朝(指唐廷)或段氏者,此乃隐患。需正本清源,宣教化俗,使民知将军乃天命所归,仁德之主,方能根基永固。”

韩德让附议:“不错。可效仿古之贤君,重教化,兴文事。修缮州县官学,延聘儒士讲授经义;广立‘申明亭’、‘旌善亭’,宣讲律法,旌表孝悌忠信、力田勤勉者,导人向善。”

李铁崖沉吟道:“兴学、旌表,自是好事。然乱世之中,空谈仁义,收效恐缓。教化之旨,在于让百姓明白三点:其一,昔日之苦,源于孟氏(孟方立、孟迁)暴政、藩镇割据;其二,今日之安,源于我李铁崖驱除强敌、平定乱局;其三,未来之望,在于紧跟昭义军,方能安居乐业。一切教化,需围绕此三者展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此外,潞州城内,需建一‘昭烈祠’。”

“昭烈祠?”冯渊疑问。

“不错!”李铁崖语气坚定,“祠内,不供神佛,不祀前朝。只供奉两类人:一为历代抗击胡虏、保境安民之英雄,如李广、卫青、霍去病,乃至本朝郭子仪、李光弼;二为此次平定泽潞、抗御外侮中战死之昭义军将士英灵!我要让所有军民皆知,我等所为,乃是继承先贤遗志,保家卫国!捐躯者,永享血食!此祠,即为军魂所系,亦为民心所向!”

冯渊、韩德让闻言,皆肃然起敬。此策可谓高明,将忠君爱国之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对英雄与身边烈士的崇拜,极易凝聚人心,激发同仇敌忾之气。

政令随即推行。三州州县学宫得以修缮,虽战乱初平,聘不到大儒,却也延请了不少通晓经史的落魄文人,教授孩童识字明理。“申明亭”、“旌善亭”在各乡各镇设立,官吏定期宣讲新政律法,表彰良善人家,惩治奸猾之徒。民间风气为之一新。

而潞州城内的“昭烈祠”修建,更是重中之重。李铁崖亲自选址,拨出专款,调集能工巧匠,日夜赶工。祠成之日,李铁崖亲率文武百官,举行盛大祭典。祠内,历代英雄牌位森然肃穆,而最新、数量也最多的,便是近一年来战死沙场的昭义军士卒灵位,每个名字都被工整刻录。

李铁崖独臂持香,立于祠前,面对军民万众,声如洪钟:“今日,我等在此,非为祭拜虚无之神灵,乃为铭记真实之英雄!铭记那些为我华夏不受胡骑践踏、为我昭义百姓不受强权欺凌而战死的英魂!他们的血,染红了我们的土地,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他们的灵,将永镇此土,佑我昭义!自今日起,凡我昭义军民,皆可入祠祭拜,铭记英烈,砥砺前行!”

声情并茂,掷地有声。台下军民,无不动容。许多阵亡士卒家属,更是跪地痛哭,感激涕零。此举,极大地凝聚了军心,也向百姓传递出李铁崖重情重义、不忘根本的形象。

宣教化俗,如同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三州的民心向背。人们开始逐渐接受新的秩序,认同新的权威。李铁崖的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军阀符号,也开始与“秩序”、“仁德”、“英雄”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民心,这座最坚固的城池,正在被慢慢攻克。

夏去秋来,昭义三州在李铁崖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治理下,逐渐褪去了战乱的疮痍,显露出新的气象。政令畅通,田野丰收,市井复苏,民心渐附。然而,李铁崖与冯渊等人并未有丝毫松懈。他们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旧势力的残余、外部强藩的窥伺、新政执行中的偏差,无不考验着这座新大厦的稳固程度。巩固统治,深化根基,成为了当前的核心要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