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群贤毕至(1/1)
昭义军接连大败河东、宣武两大强藩,鲸吞河中,节度留后李铁崖之名,如同平地惊雷,响彻寰宇。天下汹汹,群雄侧目,那些胸怀韬略、身负奇才而不得志的智士勇将,或为避乱世,或欲觅明主,或单纯为这新崛起的强大势力所吸引,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太行山下的潞州。一时之间,通往潞州的各条官道小径上,车马络绎,形形色色的人物怀揣着不同的心思,涌向这座日益显赫的雄城。砺锋堂前,迎来了人才投效的高潮。
这一日,潞州城外来了一行车队,仪仗简朴,却自有一股不凡气度。为首一人,年约四旬,青衫博带,面容清癯,目光沉静如水,正是闻名河北的谋士谢瞳。谢瞳曾辗转于成德、魏博等镇,皆因主公庸碌或猜忌而不得志,遂携家带口,避乱南来。听闻李铁崖事迹,尤其是其用冯渊之谋、行险制胜的胆略,心生向往,特来相投。
李铁崖闻报,亲自出府相迎,执礼甚恭。砺锋堂内,屏退左右,二人促膝长谈,自天下大势、军政要务,乃至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谢瞳言辞精辟,对各方势力剖析入微,尤擅战略布局与长远规划,其见识之广、思虑之深,令李铁崖大为倾倒,冯渊亦频频颔首。
“留后以潞泽为根,北抗沙陀,东拒宣武,今得河中,势成鼎足。然,”谢瞳话锋一转,“地虽广,然处四战之地;兵虽精,然多线作战,易成疲兵。瞳以为,当此之时,宜外示缓图,内修甲兵。西结岐陇(李茂贞),以稳侧翼;南和淮南(杨行密),以分朱温之势。内则劝课农桑,广积粮秣,精炼士卒,待天下有变,或朱温、李克用内衅,方可挥师东出,争衡中原!”
此论高屋建瓴,深合李铁崖之心。他当即起身,肃然一揖:“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如不弃,铁崖愿拜先生为节度行军司马,参赞军机,总揽全局筹划,望先生助我!”态度恳切,毫无藩镇骄矜之气。
谢瞳见其虚怀若谷,雄心勃勃,亦心生知己之感,遂躬身还礼:“瞳,飘零半生,得遇明公,敢不效犬马之劳!”
谢瞳的到来,弥补了冯渊(更长于奇谋诡计、情报渗透)和韩德让(更长于民政后勤)之外的全局战略规划短板,昭义军的战略决策层得以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冯渊主奇、谢瞳主正、韩德让主内的稳固三角。
几乎在谢瞳抵达的同时,潞州校场也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名唤高行周,年方二十出头,乃幽州将门之后,因家族卷入刘仁恭内斗而流落江湖。他听闻昭义“虎贲”、“玄甲”之威名,特来投军,欲凭一身武艺搏个功名。
校场之上,高行周当着王琨及众将之面,演示弓马骑射,刀枪棍棒,无一不精,尤其一杆马槊,使得出神入化,有万夫不当之勇。王琨见猎心喜,亲自下场与之较量,大战百余合竟难分高下,不由得抚掌赞叹:“真虎将也!”
李铁崖闻讯,亲临校场观看,见高行周英气勃勃,武艺超群,更难得的是举止有度,并非一味莽撞之辈,心中大喜。问及其志向,高行周慨然道:“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闻明公招贤纳士,故来相投,愿为一马前卒,冲锋陷阵,虽死无憾!”
“好!”李铁崖朗声笑道,“我军中正缺此等锐气!暂授你为帐前牙将,归于王将军麾下,统领一营骑兵。他日立功,必有重用!”高行周大喜过望,叩首领命。其勇猛善战,日后在对抗河东骑兵的战斗中屡立奇功,成为昭义军又一颗璀璨的将星。
此外,还有原河中军的降将康怀英,因不满王重荣庸懦,率部来归;来自沧州的步战猛士史建瑭(与河东史建瑭同名),擅使大刀,勇力绝伦;甚至还有少数精通骑射的蕃将慕名来投。昭义军的将领队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和提升。
这一日,韩德让引一人来见李铁崖。此人名叫李锴,约莫三十五六年纪,衣着朴素,面容清瘦,目光却炯炯有神。他乃京兆世家子,精通律法、算学、漕运、屯田,曾在京中为官,因不满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弃官归隐。闻昭义新政,吏治较为清明,特来考察。
李铁崖与之交谈,问及钱谷、刑名、水利、工造之事,李锴对答如流,所提方案皆切实可行,尤擅制度构建与精细化管理,与冯渊之奇、谢瞳之正、韩德让之稳,风格迥异,却恰好弥补了昭义政权在精细化、制度化治理方面的不足。
“今昭义初并数州,地广民众,然政出多门,法令不一,田亩赋税,犹有隐漏。长此以往,恐生内弊。”李锴直言不讳,“明公欲图霸业,非仅恃兵强马壮,更需仓廪实,法令行,百姓安。当统一法度,清丈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广设常平;鼓励工贾,畅通物流。如此,方有取之不竭之源泉。”
李铁崖深以为然,叹道:“先生真乃王佐之才!若得先生总理度支、工曹、刑名诸事,整饬吏治,振兴百业,铁崖可高枕无忧矣!”遂力邀李锴出山,委以节度判官之重职,专司财政、律法与工程建设。李锴见其诚意拳拳,且昭义确有新朝气象,遂答应出仕。他的到来,使得昭义军的民政治理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众多人才的涌入,极大地增强了昭义集团的实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旧人员之间的磨合,不同派系(如元从系、河阳系、河中系、新投系)之间的平衡,职权范围的划分,都考验着李铁崖的驭下之能。
李铁崖在冯渊、韩德让的辅佐下,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量才授职,唯才是举,对谢瞳、李锴等新投大才给予充分信任和权力;同时不忘旧功,对王琨、赵横等元勋宿将依旧倚重有加。他时常召集文武议事,让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人充分发表意见,在争论中寻求最佳方案,逐渐形成了既有凝聚力又不乏活力的决策机制。
潞州城,因各方人才的汇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校场上,新老将领切磋技艺,演练新阵;官署中,文吏们依据新的法令章程,高效处理着日益繁重的政务;市井间,商旅往来更盛,新的工坊、学堂也开始出现。一种蒸蒸日上、锐意进取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昭义境内。
李铁崖站在砺锋堂的高楼上,看着这座日益繁华的城市和麾下济济一堂的人才,心中豪情万丈,却也深知责任重大。群贤毕至,是机遇,更是压力。如何驾驭这艘汇聚了各方精英的巨舰,在惊涛骇浪中驶向霸业的彼岸,将是对他这位舵手最严峻的考验。天下的目光,已聚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