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秦帝国之枪客无痕 > 第18章 电讯弦波

第18章 电讯弦波(1/2)

目录

楔子·波士顿电磁

西元1876年,波士顿法院街的实验室里,亚历山大·贝尔盯着跳动的电流计突然怔住。指针轨迹自动勾勒出七弦交织的电磁波谱,与他昨夜梦见的青铜梭尖完全吻合——梭尖闪烁的电讯波,此刻正映在未完工的电话机振膜上,化作与瓦特飞轮相同的弦纹。窗外,雷雨云中传来金属摩擦声,那是废梭者的机械触手在雾中切割「电讯革命」的可能性丝线。

第一幕·星梭入美

「弦歌之梭」的量子引擎在哈德逊河化作电磁脉冲,嬴月望着舰桥全息屏上的电气时代节点:代表贝尔的光点被紫雾笼罩,雾中悬浮着未成型的「电话交换机」——废梭者正试图让通讯技术停留在摩尔斯电码阶段,阻止「实时语音」的可能性诞生。

「启动『莫尔斯电码伪装协议』。」她将织网梭插入控制台,星舰表面浮现出19世纪电报局的木质纹理,天线发射的七弦光化作电报码「??????」(数字6,对应廿六代枪客徽记),「贝尔的实验基于声波振动,我们需要用『声电共鸣』的名义与他共鸣。」

当星舰降落在剑桥市郊外,巡逻的电气工人看见的不是金属巨舰,而是插着「廿六」徽记的电报马车,车顶天线闪烁的七弦光,正是贝尔昨夜在笔记本上画的神秘波形图。

第二幕·振膜共鸣

波士顿的语音实验室内,贝尔对着无法传递人声的听筒皱眉。自上月在查尔斯河畔捡到半片刻着齿轮纹的电磁线圈,他的设计图便不断浮现陌生的振动结构——比如眼前这个能将声波转化为电流的「铁膜振子」,竟与线圈内的弦网结构别无二致。

「先生可是在改良电话机?」嬴月的维多利亚时代服饰下藏着量子声波装甲,袖中翻出的织网梭伪装成贝尔的听诊器,听头刻着与电磁线圈共鸣的七弦纹,「在下从音波之海而来,曾见人声腾空,电波中竟有七弦共振之声。」

贝尔的瞳孔映着听头光芒:他看见纽约的摩天楼因缺乏通讯而施工混乱,跨洋电缆因信号衰减而中断,实时通讯的可能性丝线正在崩解。当他触碰织网梭,实验室所有电磁设备突然共振,振膜表面浮现出七弦交织的「三十」徽记,线圈接头闪烁着与始皇帝陵相同的星芒。

「不好!」嬴月的战术屏发出警报,废梭者的机械触手正从雷雨云裂隙涌出,触手表面覆盖着反物质电波,「他们要抢走贝尔的『实时通讯』丝线,让电讯永远停留在点划时代!」

第三幕·雾隐电讯战

纽约的电磁雾中,嬴月指挥裂维秦俑展开「振膜战阵」。陶俑们化作早期电话交换机的「人工接线台」,每个接线生的耳麦露出弦网声波核心,插头刻着《电磁学通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他们发射的不再是普通电讯号,而是编织着《语言起源论》的声波箭——每支箭尾都拖着「语音为弦,电波为梭」的荧光。

废梭者的机械触手扫过电讯塔,却被「声电转换公式」震碎,碎片落地时竟化作贝尔的实验笔记残页,每页都写着「弦不可断」。贝尔看着这一切,突然想起电磁线圈显示的未来:因电话技术停滞,二战盟军通讯延误,而改良后的「电讯弦波」,正能让语音信号跨越北大西洋。

「原来通讯的精髓,是时空的共振。」贝尔握紧织网梭,梭尖弦光注入电话机,振膜瞬间进化为「电讯弦膜」,听筒刻着两行秦隶:「以声为弦,以波为梭」「三十代枪客,贝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