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百花竞放魁首争(1/2)
靖王赵琰那张写着“百花竞放,真金不怕火炼”的纸条,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驱散了笼罩在林小满心头的阴霾,重新点燃了她昂扬的斗志。她将纸条小心收好,不再去纠结评委名单中的盘根错节,也不再担忧那些暗处的风言风语。此刻,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倾尽全力,将“百花烧卖”和“四神福寿糕”做到极致,用无可挑剔的品质,去叩响那扇看似不公的大门。
评鉴前最后两日,“林记”上下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林小满带着众人,依照制定好的“评鉴专用Sop”,进行了数次全流程模拟演练。从原料出库、清洗处理,到馅料调配、面皮制作,再到“百花”点缀、上笼蒸制,最后装盘呈送,每一个环节都掐算时间,反复打磨,力求在评鉴现场有限的时间内,做到行云流水,万无一失。连负责解说的伙计,都将产品特点背得滚瓜烂熟。
评鉴之日,终于来临。
天还未亮,“林记”众人便已起身,仔细检查了所有要带往会场的工具、食材和定制餐具,确保无一疏漏。林小满亲自将最核心的馅料配料分装密封,交由石猛贴身保管。一行人乘坐租来的马车,在晨曦微露中,赶往设在汴河畔开阔地的评鉴会场。
会场早已是人声鼎沸,彩旗招展。汴京乃至周边州县有名有号的酒楼、食肆纷纷设下摊位,灶火熊熊,香气四溢,俨然一场美食的盛宴。穿着各色服饰的伙计们吆喝叫卖,掌柜主厨们或气定神闲,或紧张忙碌。评委席上,已坐定了十几位气度不凡的老者、文士和官员模样的人,正低声交谈。四周更是围满了前来瞧热闹的百姓和饕餮食客,气氛热烈非凡。
“林记”的摊位被安排在靠近角落的位置,不算起眼。林小满无暇他顾,立刻指挥众人按照预演,迅速布置起来。擦洗案板,摆放工具,升起灶火,整理食材……一切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她特意将靖王所赠的那台精制石磨也带了过来,摆在显眼处,研磨待用的米粉,既实用,也暗含一丝不言自明的底气。
他们的隔壁,正是气派十足的“八珍楼”摊位。只见摊位宽敞,装饰华丽,灶具齐全,帮厨伙计就有七八人之多。为首一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身穿一袭暗纹锦袍,气度沉稳,不怒自威,正是苏清远重金请来的江南“点心状元”严师傅。他正负手而立,冷静地指挥着手下准备各种珍稀食材,动作娴熟,透着一股大宗师的气派。苏清远本人并未到场,但派了心腹管家在一旁盯着。
严师傅的目光偶尔扫过“林记”这边,看到林小满如此年轻,以及那相对简朴的阵仗,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轻蔑,随即不再关注,仿佛对方根本不值一提。
林小满感受到那目光中的压力,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加沉静。她深知,今日之胜负,不在排场,而在方寸之间的真功夫。
辰时正,钟声敲响,评鉴正式开始!各摊位立刻进入紧张的制作阶段。
“早点”类的评比要求在一个时辰内,现场制作并呈上参赛点心。林小满深吸一口气,与林老实、王大娘交换了一个坚定的眼神,开始了!她主攻技术要求最高的“百花烧卖”,林老实负责辅助和照看“四神福寿糕”的火候,王大娘严格把守食材清洗关,两名培训好的伙计负责传递和最后的装盘点缀。石猛则如磐石般守在摊位外围,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只见林小满手法如穿花蝴蝶,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揉面、擀皮,面皮在她手中如同被施了魔法,瞬间变成薄如蝉翼、边缘带褶的圆片。挑馅、包捏,手腕轻抖,馅料均匀填入,手指翻飞间,十八个褶子瞬间成型,收口处如同含苞待放的花蕾。最后,她用特制的小工具,蘸上不同颜色的菜茸花蕊,在烧卖顶端轻轻一点,或粉或黄或绿,一朵朵微型“鲜花”便跃然其上,栩栩如生。
整个动作流畅自然,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很快吸引了附近一些围观者的注意。
“快看那小姑娘!手法好生利落!”
“那烧卖顶上是什么?好像是花?”
“啧啧,真是巧手!”
隔壁“八珍楼”的严师傅制作的是一道极其繁复的“百鸟朝凤酥”和一道用料奢华的“燕窝莲子羹”。工艺确实精湛,酥点造型逼真,羹汤晶莹剔透,引得评委席上几位与他相熟的美食家频频点头。但相比之下,林小满这种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充满巧思与美感的制作过程,反而更接地气,更具观赏性。
一个时辰转眼即过。各摊位纷纷将成品送至评委席前。长长的条案上,瞬间摆满了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各色早点。
“林记”的“百花烧卖”和“四神福寿糕”被放在一组不起眼的位置。烧卖晶莹剔透,皮薄如纸,内馅色彩丰富隐约可见,顶上的“百花”娇艳欲滴;福寿糕洁白莹润,散发着淡淡的药香和米香,造型古朴大气。
评委们开始依次品鉴。轮到“林记”的点心时,几位评委先是看了看,眼中露出些许讶异。一位致仕的老翰林用银筷轻轻夹起一只“百花烧卖”,对着光看了看,惊叹道:“皮薄如纸,透光见馅,这手艺了得!”送入口中,轻轻一咬,烧卖皮瞬间破裂,滚烫鲜美的汤汁涌出,混合着虾仁、瑶柱、笋丁等馅料的丰富口感,鲜香满溢,层次分明!顶上的“花蕊”带着淡淡的蔬菜清香,更添风味。老翰林眯起眼,细细品味,半晌,缓缓点头:“鲜!活!巧!妙!”
他又尝了“四神福寿糕”,软糯清甜,药香与米香融合得天衣无缝,口感温润,不由赞道:“药食同源,恰到好处,宜老宜少,难得!”
其他评委品尝后,也大多露出赞赏之色,低声交换着意见。显然,“林记”的点心在“色、香、味、形”上,都给了他们极大的惊喜。
然而,当评鉴进行到后半段,轮到与“八珍楼”关系密切的那几位评委时,气氛微妙地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八珍楼”奢华精致的点心不吝赞美之词,但对“林记”的点心,虽也承认“别有巧思”,却在打分时,刻意在“意”(寓意、格调)这一项上压低了分数,评语也带着挑剔,如“虽巧却失之质朴”、“过于追求形色,恐喧宾夺主”云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