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增广贤文,俗语不俗 > 第225章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

第225章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2/2)

目录

2.汉唐:豪杰气概,义薄云天

汉唐雄风滋养出“丈夫”的刚烈气质,他们的担当更多体现在“事功”与“气节”上。张骞“凿空”西域,“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虽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却“持汉节不失”,以坚韧打通文明交流之路;苏武牧羊北海,“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十九年不改其志,用生命诠释“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忠诚;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以平原太守之职率先起兵,“当是时,从父兄杲卿以常山太守起兵应之,兄弟唱义,远近响应”,最终为叛军所杀,“大骂不绝口而死”。这些人用热血证明:“丈夫”的担当,在于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3.宋元:文脉存续,守道不阿

宋元之际,异族入侵与理学兴起,让“丈夫”的担当更多转向“文化坚守”与“人格独立”。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以宰相之位诱之”,他却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正气歌》中列举“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前贤,表明自己“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的信念;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诛十族”,临刑前“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他们的“丈夫”气,在于对“道统”与“良知”的绝对忠诚,哪怕付出生命代价。

4.明清:经世致用,匹夫有责

明清之际的“丈夫”,将担当从“忠君”拓展到“利民”与“救国”。顾炎武“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将“丈夫”的责任从精英扩展到每个普通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虎门销烟中直面列强,用行动践行“经世致用”;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以牺牲唤醒国人。这些人让“丈夫”的内涵突破了传统伦理的局限,注入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从先秦到明清,“丈夫”的群像虽因时代背景而有差异,但核心始终未变:他们是在关键时刻能坚守道义、承担责任的人。正如黄宗羲所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这种超越个人利害的价值选择,正是“丈夫”与“众人”的根本区别。

四、“丈夫”标准的现代性转化:从性别角色到人类共同价值

进入现代社会,“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的诘问依然具有生命力,只是“丈夫”的标准在时代语境中发生了新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其核心精神的继承与拓展。

1.性别维度的突破:从“男儿”到“人”的扩容

传统语境中,“丈夫”多与“男性”绑定,这与古代社会的性别分工密切相关。但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推进,“丈夫”的精神内涵逐渐超越性别界限——女性同样可以具备“坚守道义、勇于担当”的特质。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呐喊,本身就是对“丈夫”性别壁垒的突破;宋庆龄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无私无畏,坚贞不屈”,堪称现代“大丈夫”的典范。如今,“丈夫”已成为一种“人格标准”,而非“性别专属”,这是文明进步的必然。

2.责任内涵的拓展:从“家国”到“人类”的延伸

传统“丈夫”的责任多局限于“家国”框架,而现代社会的“丈夫”意识已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面对环境污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是“丈夫”;面对贫困,“脱贫攻坚”中的逆行者是“丈夫”;面对疫情,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是“丈夫”;面对人类共同挑战,“一带一路”的建设者、航天事业的探索者,同样是“丈夫”。这种责任的拓展,体现了人类从“民族国家”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升级。

3.精神内核的坚守:在“多元”中锚定“根本”

现代社会价值多元,有人追求财富,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安逸,但“丈夫”的核心精神——“坚守道义、勇于担当”——从未过时。正如梁漱溟所言:“道德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无论是传统社会的“义”,还是现代社会的“良知”,本质上都是“生命和谐”的体现:不被欲望吞噬,不向邪恶妥协,不逃避应尽的责任。这种精神,是人类在“茫茫四海”中保持尊严的根本。

五、永恒的追问:为何“丈夫”永远稀缺?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的诘问之所以穿越千年而不衰,根本在于“丈夫”的稀缺性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这种稀缺性,源于三重矛盾:

1.人性弱点与道德要求的矛盾

“丈夫”的标准本质上是对人性弱点的超越——要克服贪婪(富贵不能淫)、懒惰(贫贱不能移)、恐惧(威武不能屈)。而人性的弱点具有普遍性,正如王阳明所言“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稍不警惕便会被欲望裹挟。这使得能持续超越人性弱点的人,必然是少数。

2.个体选择与群体压力的矛盾

在“茫茫四海”中,多数人的选择会形成一种“群体惯性”,这种惯性往往倾向于“趋利避害”。而“丈夫”的选择往往与群体惯性相反——在众人贪利时守义,在众人退缩时前行,在众人沉默时发声。这种“反惯性”的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自然难以成为常态。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丈夫”的标准是一种“应然”的理想,而现实世界充满“实然”的局限——资源有限、权力制约、信息不对称,都可能让践行“丈夫”标准的人面临困境。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都证明“丈夫”的践行往往需要付出沉重代价。这种代价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正是这种稀缺性,让“丈夫”的精神更显珍贵。正如灯塔不会因多数船只偏离航向而熄灭,“丈夫”的标准也不会因多数人难以达到而失去意义——它始终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灯塔”,指引着人们向更高的人格境界攀登。

结语:每个时代都需要“丈夫”的精神坐标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这句古训的价值,不在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永远保持这种追问。它提醒我们:在浩瀚的人群中,不应满足于做“随波逐流的一滴水”,而要努力成为“定海神针的一块石”;不应被世俗的标准定义,而要以内心的道义为标尺。

从孟子的“大丈夫”到今天的“担当者”,从屈原的“上下而求索”到当代人的“砥砺前行”,“丈夫”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丈夫”,无关性别,无关地位,只关乎是否拥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否坚守“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荡,是否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

在这个“茫茫四海”更加辽阔的时代,这句古老的诘问依然在回响——它不是对过去的怀旧,而是对未来的召唤: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一个坚守道义、勇于担当的“丈夫”,让文明的灯塔永远明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