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 第402章 老院团圆忆初心

第402章 老院团圆忆初心(1/1)

目录

第四百零二章老院团圆忆初心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红枣团圆粥的暖甜香气里,混着刚蒸好的玉米饺子、炸得金黄的玉米酥的香味——母亲特意用三种不同年代收获的玉米磨粉做食材:最老的是二十年前西坡1号的陈粮,中间是十年前西坡3号的存粮,最新的是今年西坡7号的新粮,熬粥包饺子,既暗合“三代同堂、薪火相传”的寓意,又藏着“初心不改、味道不变”的念想。“晴晴,快把红灯笼再挂高些,门口的玉米串要摆得整齐,让院子里更有年味儿!”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给玉米饺子捏花边,目光落在庭院里忙碌的三代人身上:林凡正给老玉米树系红绸,苏晚晴在贴春联,上联“老院藏珍忆往昔”,下联“新枝吐翠续华章”,横批“初心不忘”;大哥小电带着儿子小林宇整理全球示范田的照片,二弟小风陪着女儿林溪调试迷你光伏模型,妹妹小小和女儿林禾一起给玉米玩偶贴福字,孙辈们的笑声清脆,混着“爷爷”“奶奶”“大伯”“小姑”的喊声,满院都是团圆的暖意。

苏晚晴笑着应声,踮脚把红灯笼挂在玉米树枝桠上,红灯笼映着金黄的玉米串,格外喜庆:“都布置好了,你看这横批,还是你爸特意请村里的老秀才写的,正好合了今天的心意。”她看向正在给孙辈分糖果的林凡,语气带着感慨:“还记得二十多年前,咱们家春节就只有一家三口,年夜饭就一碗玉米粥、几个窝窝头,现在三代同堂,子孙绕膝,连海外的合作方都寄来了年货,真是恍如隔世。”

林凡笑着递过一颗玉米味的糖果给林宇,眼里满是温情:“是啊,当年磨玉米粉的石磨还在厢房里,那时候为了改良西坡1号,我和你妈在灯下研究到半夜,磨破了三双布鞋,跑遍了周边的农资站,没想到现在,西坡系列能种到全球100个国家,智舱的设备能通到五大洲的乡村,小小的文化故事能让全世界的小朋友喜欢。”他转头对小电说:“你还记得吗?小时候你总跟着我去玉米地,摔倒在田埂上,哭着还要帮我记录玉米长势,现在你成了首席科学家,比我当年更有出息。”

小电摸了摸儿子林宇的头,笑着回忆:“怎么不记得!当年您的老笔记本上,每一页都记着玉米的株高、穗长,还有失败的记录,您总说‘庄稼不骗人,付出多少就回报多少’,这句话我现在还教给学生。”晓冉补充道:“小电现在还保留着记笔记的习惯,不管是非洲的扶贫田,还是东南亚的示范园,每块地的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跟当年您一模一样。”

小风推了推眼镜,让女儿林溪给苏晚晴递上一杯热茶:“妈,我还记得当年家里第一次买电脑,您和爸舍不得用,专门用来查玉米育种资料,现在我的全球运维系统,能实时看到50个国家的设备数据,要是当年有这技术,您和爸也不用那么辛苦。”艾拉笑着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听小风说,当年他偷偷拆了收音机,想给您做简易的温度传感器,现在他的光伏设备,能精准控制到每一度电,这都是从小的初心。”

小小拉着林禾的手,指着墙上的全球产业地图:“奶奶,您看这张图,红色的点是玉米种植基地,蓝色的是智舱充电站,黄色的是文化IP推广点,都是咱们一家人一步步闯出来的!我小时候总缠着您给我讲玉米发芽的故事,现在我把这些故事画成绘本,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知道,咱们的根在玉米地里。”子墨补充道:“小小每次做文旅项目,都要去老院看看那台石磨,说看到它就知道初心是什么,不能忘本。”

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团圆饭,摆满了整整一桌:玉米饺子、玉米甜饭、玉米炖排骨、油炸玉米酥,还有用玉米粉做的年糕,上面印着“福”字。“快尝尝,这玉米甜饭用的是西坡1号的陈粮,虽然产量不如现在的品种,但香味更浓,”母亲给孙辈们夹菜,眼里满是慈爱,“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智能设备,能去全世界做事,但这玉米的香味没变,咱们做人的本分没变,根没丢。”

林宇举着小勺子,好奇地问:“爷爷,当年没有智能设备,您是怎么种出好玉米的呀?”林凡放下筷子,起身从厢房里搬出一台老旧的石磨,石磨上还留着磨损的痕迹:“你看这台石磨,当年咱们家的玉米粉都是用它磨的,磨一次要两个小时,磨完手都酸了;还有这本老笔记,”他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着我和你奶奶第一次种西坡1号的经历,因为不懂气候,出苗率只有三成,我们没放弃,一次次改良,才有了现在的西坡7号。”

苏晚晴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玉米叶,是当年西坡1号第一次丰收时留下的:“这是18年前的玉米叶,那时候亩产只有800斤,但我们全村人都高兴坏了,在这老玉米树下摆了流水席,现在西坡7号在极地都能亩产800斤,沙漠里能亩产1000斤,变化太大了,但那份想让大家种玉米能赚钱、能过上好日子的心思,从来没变过。”

团圆饭过半,林凡起身走进书房,拿出笔墨纸砚,沉思片刻,挥毫写下八个大字:“扎根土地,心怀家国”。他把字幅挂在堂屋正中,语气庄重:“这八个字,是咱们家的家训,也是咱们的初心。扎根土地,就是不能忘本,不管事业做得多大,都要记得玉米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乡亲们是我们的根;心怀家国,就是不能自私,要让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业,为更多人谋福利,为家乡、为更多地方的发展出份力。”

小电、小风、小小带着各自的家人,对着家训深深鞠躬。小电说:“我们一定牢记家训,把玉米育种事业做好,让更多土地长出好庄稼,让更多农户增收。”小风说:“我们会继续优化新能源技术,让绿色能源惠及更多乡村,守护好环境。”小小说:“我们会把乡村文化故事讲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乡村的魅力,传承好这份初心。”

孙辈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念着:“扎根土地,心怀家国!”林溪举着迷你光伏模型说:“我以后要做环保设备,让土地更绿!”林禾拿着画本说:“我要画更多玉米故事,让大家爱土地!”林宇握着小锄头模型说:“我以后要种玉米,帮爷爷守护土地!”

母亲看着堂屋正中的家训,抹了抹眼角的泪水,笑着说:“好,好,根没丢,初心没忘,咱们家的日子会越来越旺,这份家业也会一代代传下去。”苏晚晴握紧母亲的手,又看向林凡,眼里满是欣慰:“团圆就是福,初心就是根,有这两样,咱们家不管走多远,都不会迷路。”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红灯笼亮得愈发温暖。老玉米树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玉米年糕,聊着过去的艰辛、现在的成就、未来的期许。孙辈们在庭院里追逐嬉戏,手里的玉米玩偶、光伏模型、画本,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初心种子,在团圆的暖意里生根发芽。远处的村庄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与庭院里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温馨的团圆图景。

“你看,”苏晚晴轻声对林凡说,“老院还在,家人团圆,初心不忘,这就是最圆满的春节。”林凡点点头,目光落在家训和三代人的笑脸上:“是啊,老院是根,团圆是情,初心是魂,只要这三样在,咱们家的华章就会一直写下去,乡村振兴的故事,也会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越来越精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