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白狼喋血(2/2)
张辽一马当先,率领扮作护卫的精锐,如同楔子般杀入混乱的乌桓前军,直取蹋顿的中军帅旗!他长戟挥舞,所向披靡,身后骑兵紧随,如同一把烧红的尖刀,狠狠刺入乌桓军队的心脏。
于禁指挥山上的步卒,稳步向下挤压,弓弩手持续抛射,长矛手结阵向前,将试图向山坡突围的乌桓骑兵一次次捅回去。战斗残酷而高效,每一刻都有无数生命消逝。
蹋顿惊怒交加,试图组织抵抗,但在曹军有计划的分割包围和猛烈打击下,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他亲眼看着自己的亲卫骑兵在张辽的突击下纷纷落马,看着帅旗在乱军中摇摇欲坠。
绝望之下,蹋顿率少数亲信,试图向河谷一侧兵力看似薄弱处突围。然而,那里正是于禁故意留出的“生路”——一片看似平坦,实则早已挖好陷马坑、布设了铁蒺藜的区域。蹋顿的战马踩中陷坑,悲鸣着栽倒,将他狠狠甩了出去。未等他爬起,数支长矛已经抵住了他的咽喉。
主帅被擒,乌桓联军彻底崩溃。残存的骑兵如同无头苍蝇,在河谷中狼奔豕突,却难逃被歼灭的命运。鲜血染红了濡水,尸骸铺满了谷地,残破的旗帜在寒风中无力地飘动。
白狼山之战,曹军以精妙策划和坚决执行,几乎全歼乌桓蹋顿部主力,一举解除了北疆最大的边患。
捷报以最快的速度传回邺城。曹操闻讯,大喜过望,亲自出城迎接凯旋的张辽、于禁等将士。缴获的乌桓战马、兵器堆积如山,被俘的蹋顿及其部落贵族被押解游街,邺城百姓万人空巷,欢呼雀跃,庆祝这场决定性的胜利。
曹操握着张辽和于禁的手,连声称赞:“文远、文则,真乃吾之韩、白也!此战之功,彪炳史册!”随即下令大飨三军,厚赏有功将士。
陈暮站在欢庆的人群边缘,看着被簇拥的张辽、于禁,心中也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提出的策略,经过众人的完善和将士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这块“砥石”,在北疆的磨砺中,终于绽放出了应有的锋芒。
然而,盛大的凯旋仪式上,却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身影——郭嘉。
就在白狼山捷报传来的同时,另一条消息也送到了曹操案头:随军参赞军机的军师祭酒郭嘉,因水土不服,旧疾复发,病势沉重,已无法随军行动,暂留易城养病。
欢庆的气氛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曹操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忧虑。郭嘉是他最倚重、最信任的谋士,亦是挚友。北征之役,郭嘉虽在病中,仍呕心沥血,献策良多。如今大胜之余,却闻此噩耗。
曹操立刻下令,重赏郭嘉,并派出最好的医官,携带珍贵药材,火速赶往易城。但所有人都明白,郭嘉的病,乃是积劳成疾,油尽灯枯之兆,非药石所能挽回。
凯歌与悲音,如同冰与火,交织在这北国的春天里。
夜深人静,庆功的喧嚣散去。陈暮独自在值房,对着北疆地图,久久不语。白狼山的胜利,固然可喜,但郭嘉的病重,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
他想起郭嘉那总是带着几分惫懒却又洞察世事的眼神,想起他在官渡、在北上途中那些石破天惊的谋略。这样一位惊才绝艳之士,难道真要如同流星般,在这北地骤然陨落?
同时,他也想到了依旧迷雾重重的沮鹄与甄宓之事。北疆外部威胁暂解,但内部的隐忧并未消失。权力的巩固,人心的收服,远比一场军事胜利更加复杂和漫长。
他拿出那方黑色“砥石”,在灯下细细端详。石身冰冷,纹理粗糙,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它经历了邺城的权力更迭,见证了白狼山的血火厮杀,也感受着谋士命运的无常。
“乱世立心……”陈暮喃喃自语。郭嘉之病,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这波澜壮阔又残酷无比的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才智、生命,是何其渺小,又何其珍贵。他这块“砥石”,未来还将承受多少冲击,磨砺多少锋芒?
窗外,邺城的灯火在夜色中明灭不定,如同这变幻莫测的时局,也如同每个人未知的命运。北地的风霜远未结束,而新的挑战,或许已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