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龙骧南顾(2/2)
书房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寒意。曹操已换下戎装,穿着一身宽松的常服,坐在主位之上,正翻阅着几份文书。荀攸、贾诩等核心谋士静坐两侧。
“臣陈暮,拜见丞相。”陈暮躬身行礼。
“明远,坐。”曹操放下文书,指了指下首的座位,“不必拘礼。此番荆北,你做得很好。”他开门见山,语气依旧平淡。
陈暮心中微凛,知道这只是开场白。他依言坐下,姿态恭谨:“此乃臣分内之事,赖丞相天威,将士用命,方能使荆北粗安,未致贻误军机。”
曹操不置可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缓缓道:“蔡德珪……可惜了。其水战之才,本可为我所用。”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电,射向陈暮,“然,通敌叛国,罪不容诛。你处置得果断,很好。只是……动静不小,荆襄士族,可有异动?”
终于进入了正题。陈暮心神凝聚,沉声应答:“回丞相,蔡瑁罪证确凿,臣为稳定后方,不得不行霹雳手段。目前,荆襄士族表面恭顺,然其内部,难免兔死狐悲,心有戚戚。尤其是蒯、黄几家,虽未直接参与蔡瑁之事,但其利益盘根错节,对朝廷新政,尤其是清查户口、均平赋役之举,多有抵触。如今正在观望丞相态度,以及……朝廷后续如何处置蔡氏留下的权柄与产业。”
他没有隐瞒,将荆北目前微妙而复杂的局势清晰地剖析出来。
曹操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依你之见,当如何?”
陈暮早有腹稿,从容道:“臣以为,当以‘稳’字为先,刚柔并济。蔡氏产业,当迅速清点,部分充作军资,部分则可酌情赏赐或分配给在此事中立功及表现恭顺的将领、官吏及士族,以示恩宠,分化拉拢。对文聘、王粲等可用之人,当明确嘉奖,委以重任,树立标杆。对蒯越等大族,可稍加安抚,承认其部分既得利益,但需借蔡瑁之事,明确法度底线,迫使其遵守朝廷规制。总之,需让彼辈明了,顺朝廷者昌,逆朝廷者亡。”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外,大军云集,粮草消耗巨大。荆北新定,民力有限。臣恳请丞相,在保障军需的前提下,能稍宽民力,减免部分苛捐杂税,以使民得以休养生息,方能长久支持大军。”
曹操听完,久久不语,书房内只剩下炭火燃烧的噼啪声。荀攸、贾诩等人也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
半晌,曹操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刚柔并济,分化拉拢……明远,你如今,倒是越发谙熟此道了。”他话中似乎带着一丝赞许,又似乎有一丝难以察觉的警惕。
陈暮心头一紧,垂首道:“臣一切所为,皆是为丞相大业,为南征必胜。”
曹操目光深邃地看着他,仿佛要看到他内心最深处:“起来吧。你的建议,本相会考虑。蔡瑁及其子,便由你监斩,首级传示各军,以儆效尤。荆北之事,朕仍交予你总揽,望你莫负朕望。”
“臣,领旨!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暮再次跪拜,声音坚定。
走出曹操行辕书房时,陈暮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与曹操的每一次对话,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得到了继续执掌荆北的授权,但也感受到了那看似信任之下,更深沉的审视与压力。
夜空下,襄阳城灯火阑珊,而城外连绵的曹军大营,则如同蛰伏的巨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战争气息。
龙已南顾,剑指江东。而他这块荆北的砥石,将在接下来的惊涛骇浪中,迎来最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