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权柄暗流(2/2)
紧接着,马蹄声如雷,又一彪人马杀到,当先一员老将,须发灰白却威风凛凛,手持铁胎弓,正是黄忠!他接到烽火传讯,亲率麾下“鹰扬营”一部精锐赶来。
黄忠的出现,成了压垮蛮兵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弓弦连响,每箭必中,专挑那些看起来像是头目或刘备军军官的人射杀。蛮兵见首领接连毙命,终于彻底崩溃,发一声喊,丢下数十具尸体,狼狈不堪地逃入深山。
“追剿残敌,至山林边缘即止,不可深入!”黄忠勒住战马,沉声下令。他的策略很清楚,击溃即可,不贪功冒进。
战斗很快结束。清点战场,除了斩杀近百蛮兵外,还俘虏了十几人,其中赫然有两名穿着刘备军制式内衬的汉子,虽然外面套着蛮族服饰,但身份不言而喻。
“果然有刘备的人在背后指挥。”黄忠看着俘虏,眼神冰冷。他吩咐道,“将这些俘虏,连同口供,尽快送回襄阳,呈报使君。同时,将此间战况通报文远将军。”
此战,黄忠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指挥,以及鹰扬营强大的战斗力,给予来犯之敌重创,极大地鼓舞了边境守军的士气,也让他“神箭”之名在军中更加响亮。南部边境,似乎再次稳定下来。
然而,坏消息总是接踵而至。
数日后,来自最前沿哨所的紧急军情送达襄阳都督府:刘备麾下大将关羽,已率本部五千兵马,离开其屯驻的临烝,向北移动至益阳一带,其兵锋直指荆北南部重镇孱陵!
关羽的动向,与蛮族骚扰的升级几乎同步,这绝不再是简单的边境摩擦。这意味着,刘备方面可能已经不再满足于小规模的骚扰和牵制,其北上的意图愈发明显,战争的阴云,再次沉沉地压向荆北。
关羽动向的军报,如同一声惊雷,在刚刚稳定下来的荆北都督府内炸响。
书房内,烛火摇曳。陈暮独自一人,看着摊在案上的地图和军报,眉头紧锁。地图上,代表关羽的红色箭头从临烝指向益阳,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刃,抵住了荆南与荆北交界处的咽喉。而零星分布在武陵山区的蛮族标记,则像是这把利刃旁闪烁的毒刺。
压力如山般袭来。
南部边境的蛮族,在诸葛亮的手段下,已从疥癣之疾变成了需要认真对待的边患。如今再加上一个勇冠三军、统兵有方的关羽……陈暮仿佛能感觉到,来自南方的威胁正在实质性地凝聚、逼近。
他揉了揉眉心,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刘备终于要动手了吗?还是说,这只是又一次更加严厉的试探,想看看荆北在获得朝廷正式加持后,反应是否会有所不同?
“持重……持重……”他低声咀嚼着曹操之前来信中强调的这个词。在绝对的实力和复杂的局势面前,“持重”往往是最佳选择,但有时也会错失良机,甚至助长敌人的气焰。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王粲的声音:“明公,许都回信。”
“进来。”
王粲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封印的信函,脸色有些凝重。“是丞相府直接发出的指令。”
陈暮接过,迅速拆开阅读。信是曹操以丞相府名义发出的公函,语气正式而威严。
信中首先对陈暮成功击退蛮族升级进攻、稳定南部边境表示了肯定。对于成立荆北都督府、协调宛城军事等举措,也给予了“深合时宜”的评价。甚至同意由豫州方面,酌情调拨一批军粮支援荆北。
然而,当陈暮看到关于如何应对关羽动向和刘备潜在威胁的部分时,他的心微微沉了下去。
“……关羽移师益阳,其心叵测。然刘备新得荆南,根基未稳,诸葛亮虽智,蛮族终难倚为腹心。卿当持重固守,以逸待劳。南部诸城,皆已加固,文远、汉升皆万人敌,足可御关某于国门之外。切记,万全而后动,不可浪战,勿贪一时之功,而堕国家之基。江东周郎,虽称病退,然虎视在侧,不可不防。荆北之要,在于稳。卿既假节,当体此意,为朕分忧……”
通篇的核心,依旧是“持重”二字。曹操明确要求他采取守势,依托现有防线,挫败关羽可能的进攻,但严禁主动南下寻衅。并且再次强调了来自江东的威胁,暗示荆北主力不可轻易南调,以免给周瑜可乘之机。
这封信,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它赋予了陈暮假节、都督诸军事的巨大权力,却又在这权力之上,加上了“持重”的紧箍咒。一方面,这体现了曹操对全局的战略考量,避免陷入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被动;但另一方面,这也让身处前线的陈暮,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刘备时,感到了一丝掣肘与无奈。
他能理解曹操的顾虑,许都朝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北方袁氏残余未清,西凉马腾韩遂态度暧昧,江东孙权虎视眈眈……曹操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南疆,而非一个不断寻求扩张、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激进将领。
但理解不代表轻松。陈暮将信递给王粲,默然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王粲快速看完信,轻叹一声:“丞相……仍是求稳。”
“是啊,求稳。”陈暮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可刘备诸葛亮,会给我们稳稳当防守的机会吗?他们只会不断地试探,消耗,直到找到我们的破绽。”
他回到案前,从怀中取出那枚随身携带的黑色砥石。冰冷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让他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砥石沉默而坚硬,承受着水流千年万年的冲刷打磨,愈发圆润,也愈发坚韧。
此刻,他感觉自己就像这块砥石。不仅要承受来自南方刘备、诸葛亮的明枪暗箭(外部打磨),还要在许那都期望、审视与制衡的复杂目光中(内部激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荣耀与权力是真实的,但随之而来的压力、束缚和风险,也同样真实。
他紧紧握住砥石,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脑海中闪过张辽的刚猛,黄忠的沉毅,文聘的稳重,王粲的干练,以及襄阳城头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卒的面孔。
不能乱,不能急。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恢复了清明与决断。他将砥石小心收好,转身对王粲道:“回复丞相,暮谨遵教诲,必当持重固守,不辱使命。”
然后,他走到书案前,铺开绢帛,亲自提笔,字迹沉稳有力:
“令:张辽、黄忠二位将军,南部防线,进入一级战备。各城戍加倍警戒,斥候前出五十里,严密监视关羽本部及蛮族动向。若关羽敢犯我疆土,则集重兵,依城邀击,或寻机野战,务求迎头痛击,挫其锋芒!对武陵蛮族,剿抚并用,重点打击与沙摩柯亲近、受刘备蛊惑之部落。另,着参军司,细察蛮族内部矛盾,伺机离间……”
他决定,在曹操“持重”的战略框架内,采取最积极、最坚决的防御姿态。他这块荆北的砥石,不仅要稳住,还要在敌人撞上来时,让其头破血流!
命令迅速被抄写、用印,由快马送往南部前线。
夜色更深,襄阳城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都督府的书房内,灯火依旧长明。陈暮知道,更大的风暴,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他必须做好准备,迎接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