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凤雏隐现(2/2)
“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其貌不扬,却口出惊人之语。”陈暮手指轻叩桌面,沉吟道,“‘关键在内’、‘驱虎吞狼’、‘理政育人’……此人所见,确实深刻。士元……庞统庞士元,可是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
王粲点头:“正是此人!其才学胜粲十倍,然因其貌不扬,性情狂放,一直未得明主赏识,蹉跎至今。此番言论,粲以为,切中肯綮,直指我荆州要害!”
陈暮眼中闪过兴趣的光芒。他深知自己麾下,王粲长于文学典章,崔琰恪守礼法、善于监察,处理具体政务皆是好手,但在战略大局的谋划上,确实还缺少一个能与他并肩、甚至能弥补他视野盲区的顶尖谋士。徐元远在许都,且身份敏感,难以直接参赞机要。这庞统,莫非就是上天送来的“镜鉴”与“利刃”?
但他心中也存有一丝疑虑。庞统之名,他早有耳闻,传闻其人性情倨傲,不拘小节,且其战略看似宏大,实则行险,能否与荆州现有的稳健发展方略相融合?
“仲宣,依你之见,此人可用否?”陈暮问道。
王粲郑重道:“明远,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庞士元虽有傲气,然其才实堪大用。其所言‘理政育人’,正是我荆州当前最需夯实的基础。至于其战略设想,或许激进,然亦提供了一种破局的可能。粲以为,当见上一见,亲自考校其才学心性,再作定夺。”
陈暮颔首:“善。便由你安排,三日后,我在府中设宴,单独会见这位‘凤雏’先生。记住,消息暂且保密。”
庞统出现在襄阳,并与王粲、崔琰密谈的消息,虽然并未大肆宣扬,但还是在小范围内引起了一些波澜。
一些注重仪容、讲究出身的荆州本土士人,对庞统的容貌和狂态颇不以为然,认为王粲过于抬举此人了。
而另一些消息灵通、渴望机遇的寒门士子,则对庞统的言论感到振奋,认为其指出了荆州强大的根本路径。
这股暗流也悄然传到了客居襄阳、负责与州牧府对接的刘备使者孙乾耳中。孙乾不敢怠慢,立刻将“荆州有意延揽名士庞统,其人有大才”的消息,以密信形式送回了公安。
公安城内,正为赵云之事和阿斗归期焦虑不已的刘备与诸葛亮,接到此信,反应各异。
刘备如今心力交瘁,对人才渴望更甚,闻听“凤雏”之名,不禁感叹:“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今孔明在我身边,若那庞士元亦能来投,何愁大事不成?”言语间,满是向往。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与庞统虽齐名,且私交不错,但深知庞统之才不在自己之下,其战略思维更偏向奇险。若庞统投入陈暮麾下,得其重用,则荆州势力必将如虎添翼,对未来格局影响深远。
“主公,”诸葛亮缓缓道,“庞士元乃当世奇才,陈明远若得之,如鱼得水。此于我而言,福祸难料。福在,荆州愈强,则抗曹之力愈增;祸在,其若以此强实力行兼并之事,则我等处境更为艰难。还需早作筹谋。”
刘备闻言,喜悦之情顿减,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忧虑。
夜色深沉,陈暮独自在书房内,面前摊开着荆州各郡的户籍、田亩图册,以及北方战事的最新简报。徐元的密信压在镇纸下,庞统的名字则在脑海中盘旋。
他需要人才,尤其是能独当一面的顶级人才。庞统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其人其策,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开疆拓土,奠定霸业之基;用不好,也可能伤及自身,打乱现有的发展节奏。
他再次取出那块黑色砥石,在灯下细细端详。砥石的价值,在于其质地均匀,能够承受不同角度、不同力度的磨砺,最终成就利刃。一个强大的势力,也当如此,既能容纳王粲、崔琰这样的稳健之臣,也当能驾驭庞统这样的奇谋之士,使其各展所长,互补短长。
“关键在于……我能否驾驭得住这只‘凤雏’?”陈暮自问。他需要判断,庞统的“奇”与“险”,是否在荆州这块“砥石”所能承受和引导的范围之内。
三日后的那场会面,将至关重要。那不仅是对庞统的考校,也是对他陈暮自身器量与眼光的一次考验。
他轻轻放下砥石,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无论结果如何,荆州需要新的血液,新的视角。这只隐于市井的“凤雏”,他必须要见,也必须要做出决断。
风已起,只待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