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244章 固本培元

第244章 固本培元(1/2)

目录

---

桂阳郡,郴县。

昔日攻城血战的痕迹尚未完全抹去,城墙上的破损处用新木和夯土临时填补着,如同刚刚愈合的伤疤。但城内的秩序,已在新任太守桓阶雷厉风行的举措下,迅速恢复。

太守府前,原本属于赵范的华丽匾额已被取下,换上了朴素的“桂阳太守府”木牌。府衙公堂之上,桓阶端坐主位,面色肃然。堂下跪着一名原江东委任的县丞,以及几名战战兢兢的本地小吏,旁边则站着几名面带愤懑之色的百姓。

“太守明鉴!”一名老者颤巍巍地指着那县丞,“李县丞……不,李贼!他昨日带人强闯小老儿家中,说小老儿之子曾为韩当军运送粮草,乃是附逆,要抄没家产!分明是他觊觎小老儿家中那几十亩薄田,借机勒索!”

那李县丞脸色煞白,强自争辩:“桓府君,休听这老匹夫胡言!下官……下官乃是依律清查附逆之辈,以安地方……”

“依律?”桓阶冷哼一声,拿起桉几上一卷文书,“《交州敕令》明载,凡被迫服务于旧主之庶民、小吏,只要未曾主动为恶,助纣为虐,一律不予追究,各安生业。你口中的‘律’,是孙权的律,还是你李县丞的律?”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战事方息,民生凋敝,主公仁德,首在安民。尔等不思协助安抚,反而借机生事,盘剥百姓,坏我法度,乱我民心!来人!”

“在!”两名身披交州军服饰的甲士应声而入。

“将此獠拿下!革去一切职司,抄没其非法所得,发往矿场服苦役五年,以儆效尤!其家眷若无参与,不予牵连,但需退还所有强占田产!”桓阶判决果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府君饶命!府君饶命啊!”李县丞顿时瘫软在地,被甲士如拖死狗般架了出去。

堂下百姓见状,纷纷叩首,感激涕零:“青天大老爷!谢府君为我等做主!”

桓阶面色稍缓,对那几名小吏道:“你等虽曾供职伪庭,然能迷途知返,协助维持秩序,功过相抵。今后当谨守《交州敕令》,勤勉任事,若再有欺压百姓之举,定严惩不贷!”

“谨遵府君教诲!”小吏们冷汗涔涔,连声应诺。

处理完此事,桓阶又召集郡中属官,部署下一阶段政务:“其一,继续清丈土地,将无主之地、抄没之田,优先分予无地佃户及有功将士家属,税赋首年减半。其二,从苍梧调拨的粮种、农具已至,即刻分发各乡,组织百姓抢种冬麦,不得延误农时。其三,招募乡勇,配合郡兵清剿溃兵形成的山匪流寇,保境安民……”

一道道政令清晰明确,如同甘霖,开始滋润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桂阳郡的混乱局面,在桓阶刚柔并济的手段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正轨。

零陵郡,泉陵。

相较于桂阳,作为主战场的泉陵,恢复工作更为繁重。焦黑的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煳气。

校场之上,近万名江东降卒垂头肃立,气氛压抑。他们衣衫褴褛,许多人身上还带着伤,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赵云一身银甲白袍,卓立于点将台上,目光如电,扫过全场。他声音清朗,蕴含着内力,清晰地传入每个降卒耳中:“韩当已死,零陵已定!你等皆为汉家子民,昔日各为其主,情有可原。今我主陈交州,仁厚英明,志在安定天下,解民倒悬!”

他顿了顿,继续道:“愿留下者,需遵守我军法纪,与交州旧卒一视同仁,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不愿留者,发放路费,遣返原籍,绝不为难!然,若有心怀异志,阳奉阴违,或仗势欺压百姓者——”

赵云勐地抽出腰间青釭剑,剑光森寒,凌空噼向旁边一根碗口粗的木桩!

“咔嚓!”木桩应声而断!

“犹如此桩!”赵云收剑入鞘,声如金铁,“军法无情,绝不容情!”

降卒们被这凌厉的气势所慑,场中一片寂静。随即,在几名底层军官的带领下,大部分降卒选择了留下。他们被迅速打散,编入不同的营队,由交州老兵带领,开始进行整训和军纪学习。

然而,整合并非一帆风顺。几日后的傍晚,赵云正在处理军务,一名军侯匆匆来报:“将军,不好了!三营几名新编入的降卒,与一队老弟兄在酒肆发生冲突,动了刀子,伤了好几人!起因似是老弟兄讥讽他们乃败军之将,降卒不服……”

赵云眉头猛地皱起,放下手中竹简:“带头闹事者,无论新老,一律按军法严惩,杖责三十,降职罚饷!该营校尉治军不严,罚俸一月!传令全军,再有议论新旧、歧视降卒、扰乱军民关系者,重责不饶!”

他站起身,走到帐外,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对身旁的亲卫队长沉声道:“传我命令,明日全军操演后,由各营司马、军侯,亲自宣讲我军宗旨、军规军纪,尤其要强调‘同袍’之义。人心浮动,非一日可平,需以严法约束,更需以正道引导。”

亲卫队长凛然遵命。赵云知道,要让这些来自不同阵营的士卒真正融为一体,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在庞统的统筹下,从交州腹地调运的大量物资,正通过重新疏通的灵渠和陆路,源源不断输入荆南。种子、农具、药材、布匹……这些实实在在的援助,比任何空洞的安抚都更能稳定人心。各地官府组织民夫,抢修在战乱中损毁的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一片繁忙的复苏景象。

数日后,陈暮将前线军政暂交赵云、桓阶,率庞统、黄忠、魏延等人返回广信州牧府,召开一次决定未来战略方向的重要会议。

大堂内,气氛凝重而热烈。

黄忠首先起身汇报:“主公,诸位。经初步统计,荆南两役,我军战兵减员近两万,虽补充部分降卒,然精锐损耗不小,新卒战力、磨合皆需时间。老夫建议,一方面,在交州及荆南推行‘府兵制’试点,农时为民,闲时操练,战时征召,以广兵源,减轻常备军粮饷压力;另一方面,主力各营需进行至少三至六个月的强化整训,尤其注重新老配合与阵型演练。”

魏延闻言,有些不耐地插话:“黄老将军所言固是稳妥,但如今我军气势正盛,何不趁势北上,威胁江陵?即便不打江陵,也可西进取武陵,将刘备势力彻底逐出荆南!整日操练,岂不憋闷?”

赵云立刻反驳:“文长慎言!江陵城坚,鲁肃善守,更有长江之险。我军新得零陵、桂阳,根基未稳,水军新成,尚未能与江东水师正面抗衡。此时贸然北进或西取,若曹操或孙权趁机来袭,我军首尾难顾,危矣!练兵非是畏战,乃是为了日后更大胜仗!”

“子龙兄就是太过谨慎!”魏延梗着脖子,“打仗岂能事事求万全?战机稍纵即逝!”

“够了。”陈暮平静开口,声音不大,却让争论的两人立刻安静下来。他目光扫过魏延,“文长勇勐,求战心切,此乃我军之福。然,军国大事,非匹夫之勇。子龙之虑,方是老成谋国之言。”他又看向黄忠,“汉升所提府兵制与整训,甚合我意。具体细则,由汉升统筹,子龙、文长协同,务必尽快落实。文长,你部新兵最多,整训任务最重,我要你在三个月内,将他们打磨成可战之兵,你可能做到?”

魏延见陈暮并未完全否定自己,反而委以重任,精神一振,抱拳道:“末将领命!若做不到,提头来见!”

陈暮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文聘:“仲业,水军情况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