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72章 成都骤雨

第572章 成都骤雨(2/2)

目录

他这是要将荆西打造成一个刺猬,让任何觊觎者都无从下口。

“另外,”陈砥看向马谡,“幼常,以你的名义,给费祎写一封信。不必提李严征兵之事,只‘偶然’提及我荆西为防南中溃兵,近日亦在整饬武备,加固边防,请蜀汉方面予以理解,并询问巴东罗太守处是否需要一些……‘力所能及’的协助。”

马谡心领神会,这是要通过费祎向诸葛亮传递两个信息:一,荆西已知悉蜀汉动向并有所准备;二,陈砥愿意在某种程度上,与诸葛亮保持默契,甚至对处境可能艰难的罗宪提供有限支持。

“属下明白,这就去办。”马谡躬身应道。

襄阳,州牧府。

赵云同样收到了来自成都和夷陵的密报。他看完之后,将黄忠请来商议。

“李严急于揽权,竟欲校阅京城兵马,幸被孔明挡回。然其又在巴西、巴郡征兵,其心叵测。”赵云将情报递给黄忠,“叔至在荆西应对得当,未雨绸缪,甚好。”

黄忠看完,虬髯怒张:“李严小儿,跳梁至此!若非顾忌大局,老子真想带兵去成都问问他,想干什么!”

赵云摆了摆手:“汉升息怒。孔明既在,必不会让其肆意妄为。我等只需稳住荆北即可。”他走到沙盘前,指着襄阳以北,“张合、郭淮近来可有异动?”

黄忠收敛怒气,回道:“探马回报,宛城、鄀城魏军并无大规模调动迹象,但小股斥候活动频繁,似在加强侦察。”

赵云点了点头:“司马懿老奸巨猾,蜀汉内乱,他绝不会坐视。东线攻势虽缓,然北疆‘鹰巢’之事,以及可能存在的南北古道,才是其心腹之患。他此刻按兵不动,恐是在等待时机,或是在酝酿更大的阴谋。”

他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辅匡、傅肜,北线戒备等级提升,多派精干斥候,深入侦察,务必掌握魏军动向。令文聘,水军巡弋范围向北延伸,威慑魏军水寨。再给叔至去信,告知北线情况,令其心中有数,荆西防务,万不可因西线之变而松懈。”

赵云的部署稳健而全面,既防范了北方的直接威胁,也策应了荆西的稳定。

南中,牂牁郡境内。

李恢站在临时搭建的营寨望楼上,看着远处山峦间隐约可见的叛军旗帜,眉头紧锁。他麾下兵力不足,粮草不继,虽依诸葛亮之策固守要点,避免了更大损失,却也难以主动出击,平定叛乱。且兰、鬲津等部叛军依仗地利和不明来源的援助,气焰依旧嚣张,不时下山劫掠,使得大片区域民生凋敝,难民流离。

“将军,成都又来催促进兵的文书。”副将递上一封公文,语气中带着无奈。

李恢接过一看,仍是李严以中都护府名义发来的,措辞严厉,指责他畏敌不前,贻误战机,要求他限期与叛军决战。

“哼!”李恢将公文狠狠摔在桌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兵无粮,如何决战?李正方只顾争权夺利,何曾真心想过平定南中!”

他心中明镜一般,李严此举,无非是想借刀杀人,要么逼他冒险出战导致兵败,从而追究他的责任;要么借此拖延,显示诸葛亮的“无能”。

“回复中都护府,就说叛军据险而守,我军兵力不足,强行攻坚,伤亡必巨,恳请增派援军及粮草器械!”李恢压下怒火,冷静吩咐道。他知道,真正的转机,不在南中,而在成都那场看不见硝烟的争斗结果。

洛阳,大将军府。

司马懿听着各地线报,嘴角始终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李严征兵巴蜀,诸葛亮隐忍不发……好,很好。”他轻轻敲着桌面,“让李严再折腾得厉害些。告诉我们在蜀中的人,可以适当给李严提供一些‘证据’,比如……诸葛亮暗中与江东陈砥往来,意图借江东之力压制他之类的。”

“父亲,此计可行?”司马师问道。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司马懿澹澹道,“李严此刻正如惊弓之鸟,又利令智昏,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疑神疑鬼,与诸葛亮的矛盾便会更深。他们斗得越狠,对我们越有利。”

“那荆西陈砥处……”

“陈砥?”司马懿目光微凝,“此子倒是沉得住气,一心经营他的荆西。他发现的那些铁牌和古道线索……暂且不必理会。让他去查,或许……还能帮我们找到一些我们未曾发现的‘节点’。现在动他,为时过早,反而会打乱我们在蜀中的布局。”

他仿佛一个高明的棋手,冷眼看着棋盘上各方势力的每一个动作,耐心地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李严的猖狂,诸葛明的隐忍,陈砥的稳健,在他眼中,都只是这盘大棋中不同角色的演绎。他深信,最终的胜利,只会属于最能隐忍、最能把握时机的弈者。

而在夷陵,陈砥在发出给马谡指示和给建业、襄阳的汇报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枚来自巫县的古旧铁牌。他有一种预感,这条若隐若现的古道,以及司马懿对此的执着,或许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会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

乱世如棋,他虽年少,却已学会在这错综复杂的棋局中,谨慎落子,步步为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