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红楼一梦之环玉声声 > 第170章 君臣议储

第170章 君臣议储(1/2)

目录

中山府的暮色正浓,残阳如血,将府衙的飞檐染得愈发沉凝。雍王手持那道明黄圣旨,指尖摩挲着圣旨上绣金的龙纹,眸底翻涌着难以抑制的狂喜,却又被一层极力压抑的沉稳包裹。圣旨上“即刻回京”四字力道遒劲,墨迹未干,仿佛还带着皇城根下那股不容置喙的威严。他心中早已明镜似的——圣上骤然急召,绝非无的放矢。太子薨逝,朝中唯有忠顺王气焰嚣张,处处与他针锋相对,觊觎储位之心昭然若揭。如今圣意倾斜,显然是对忠顺王的骄纵已生不满,这正是他的天赐良机。

他耗费半年心血暗中搜罗的证据,桩桩件件都指向忠顺王结党营私、贪墨军饷,勾结外敌谋害兄长,甚至与太子暴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将这些呈于圣前,忠顺王即便有三头六臂,也难逃削爵抄家的下场,届时朝堂之上,再无人能与他争夺那储君之位。想到此处,雍王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转身对着廊下朗声道:“岳琪!”

话音未落,一道玄色身影如疾风般掠至阶前,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末将在!”正是雍王麾下第一心腹岳琪。

“传令三军,即刻拔营,随本王回京!”雍王语气果决,带着即将功成的意气风发。

“末将领命!”岳琪正欲起身,却见府门外一道青衫身影匆匆而来,步履急促却不失沉稳,正是雍王近期倚为谋主的贾攸。

贾攸身形清瘦,面容儒雅,此刻额角带着薄汗,显然是一路疾行。他三步并作两步踏上台阶,对着雍王深深躬身行礼,声音略带喘息却依旧清晰:“王爷,草民方才听闻,圣上急召王爷回京?”顿了顿,目光扫过廊下整装待发的亲卫,眉头微蹙,“王爷这是……打算带兵回京?”

雍王见他神色凝重,心中微动,却依旧坦然道:“正是。先生可是觉得此事有何不妥?”

贾攸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看向雍王,语气恳切:“草民不敢妄议王爷决策,只是心中尚有疑虑。圣上急召王爷,京中必定局势微妙,而这道圣旨之上,并未提及半句允许王爷带兵回京的言语。当年王爷借遇刺假死脱身,动用青龙玉符召集各大世家私兵,不过是遵循祖训,为自保以对抗忠顺王的步步紧逼。可如今,忠顺王虽骄横,却并未有谋反实据,京城也未曾到勤王救国的危急关头。王爷若贸然带着这上万精兵回京,岂不是给了旁人把柄?届时‘豢养私兵、蓄意谋反’的罪名一旦扣下,纵有百口也难辩,反而会让王爷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为避人口实,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雍王心中的燥热。他猛地惊醒,后背竟惊出一层冷汗。若非贾攸及时点醒,他险些因一时心急犯下致命错误。当初假死脱身,私兵之事本就敏感,如今圣意未明,带兵回京无异于自投罗网,别说争夺太子之位,恐怕连性命都难保。他连忙上前一步,对着贾攸拱手道:“多谢先生提点,险些酿成大错!那依先生之见,该当如何?”

贾攸沉吟片刻,目光转向府外远山,缓缓说道:“前几日,环儿已派常涛将军与小侄贾琼率兵前来接应。王爷可借此时机,让他们二人护送王爷先行回京,对外只称是偶遇援军,护驾返京,名正言顺。至于王爷麾下的核心人马,我等可分批乔装改扮,分批潜入京城,暗中探查局势,以防不测。剩余主力则埋伏在京城外围的咽喉要道,随时听候调遣。如此一来,既无带兵逼宫之嫌,又能保证内外呼应,可保万无一失!”

雍王闻言,眼中精光一闪,连连点头:“此计甚妙!如此便有劳先生了!”

“王爷放心,草民这就去安排,务必让王爷平安返京,诸事顺遂。”贾攸对着雍王再次拱手,转身匆匆离去,青衫身影很快消失在暮色之中。

看着贾攸的背影,雍王心中安定了许多。如今京城各大世家虽已不复往日荣光,但他身边有贾攸这般深谋远虑的谋士相助,身后更有云锦商会甄家的鼎力支持——如今甄家富可敌国,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撑,更能凭借遍布天下的商网搜集情报、联络各方势力。有了人力、财力与智力的三重保障,他已然具备了与忠顺王一较高下的资本。

下一步,便是尽快争取朝中各方力量的支持。雍王伸手抚向怀中另一本小巧的丝绒册子,那是贾环当初交给她的,上面记录的都是当年太子一脉的重臣宿将。这些人因太子暴毙而备受打压,心中对忠顺王早已积怨颇深。只要他暗中将忠顺王谋害太子的蛛丝马迹散布出去,再许以重诺,收服这些人,岂不是手到擒来?想到此处,雍王眼中满是志在必得的光芒,回京之路,已然在他心中铺就了一幅步步为营的权谋画卷。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紫禁城深处的御书房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龙案上,映得案头的玉玺寒光凛冽。玉阶之下,四人恭恭敬敬地肃立着,气息沉稳,却难掩各自心中的波澜。他们分别是荣亲王、吏部尚书张文泉、内阁学士李子通,以及九城都指挥薛震。

皇上坐在龙椅上,身着明黄常服,龙颜微沉,目光缓缓扫过四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们来了,都坐吧。”

四人依品级高低,分别在两侧的紫檀木椅上落座。身后的御书房大门缓缓合上,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响,只留下殿内隐约的呼吸声。

皇上抬手,从龙案下取出两卷明黄卷轴,轻轻放在桌上,卷轴上“圣旨”二字赫然在目。他看着四人,缓缓开口,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今日急召四位爱卿前来,不为别事,正是为了储君一事。太子薨逝,国本不可久悬,不知几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四人神色各异,却都瞬间肃穆起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皇上。

片刻的沉默后,吏部尚书张文泉率先起身,躬身奏道:“启禀圣上,太子新丧未过周年,此时骤然议论储君之事,恐会招致朝野非议,认为圣上过于急切,有损圣上仁厚威名。臣以为,此事当暂缓时日,待朝野情绪平复后,再行商议不迟。”

“微臣也赞同张尚书的意见。”李子通连忙起身附和,语气恭敬,“太子殿下仁厚爱民,深得民心,如今尸骨未寒,便议立储之事,确实不妥,还请圣上三思。”

皇上闻言,不置可否,只是目光转向一旁静坐的荣亲王,缓缓道:“皇弟以为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