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未名论剑·辩论场上的“经济学”(2/2)
“第二笔,就业账。”他继续道,“另一个基本概念是就业弹性。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国企吸纳能力有限且门槛高,而乡镇企业呢?‘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劳动力,就业弹性极大。
过去十年,乡镇企业吸纳了近一亿农村劳动力!这是任何一个国企系统都无法做到的巨大社会贡献!稳定和发展,哪个更重要?”
“第三笔,创新与机制探索账。”他目光扫过全场,“乡镇企业规模小,包袱轻,敢于尝试新的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甚至产权模式(虽然还不完善),很多国企改革的试点经验,最早都来自于乡镇企业的探索。
它们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用实践而非理论,为整个国家的改革探了路、试了错、积累了经验!这笔‘探索价值’,难道不重要吗?”
他每一笔账,都用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竞争提升效率、就业弹性、试验田理论)结合寒假调研的鲜活实例(数据他稍微“优化”了一下,但方向绝对正确)来阐述,逻辑清晰,语言生动,远超这个时代辩论赛常见的空泛理论之争。
最后,他总结道:“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在当下中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更有利于中国经济。
不是因为它完美(它也存在污染、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而是因为它更能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痛点:效率、就业和创新活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国企,而是两者并举,但政策的倾斜度和紧迫感,应该向更能解决问题的方向偏移,谢谢!”
全场寂静了片刻。
随即,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尤其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听得频频点头。
陈默的论述,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问题的核心。
正方历史系的辩手们哑口无言,他们准备的所有经典理论,在陈默这“三笔账”面前,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评委席上,一位着名的经济学教授,也是评委之一,忍不住直接拿起话筒问道:“反方四辩同学,你是哪个系的?大几了?有没有兴趣转到经济学院来?”
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惊呼。
陈默愣了一下,礼貌地回答:“谢谢老师,我是光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陈默,我觉得经管不分家,在光华也能学好经济学。”
教授惋惜地摇摇头,又赞赏地点点头。
结果毫无悬念,光华管理学院代表队凭借陈默最后一锤定音的总结陈词,逆转获胜!
“赢了!老三!牛逼!!”赵国强第一个冲上来,差点把陈默抱起来。
孙伟眼神复杂,但最终还是佩服地拍了拍陈默的肩膀:“真有你的…那三笔账,算得确实清楚。”
李振和沈清也围上来,脸上都洋溢着兴奋。
沈清看着陈默,眼睛亮得惊人:“陈默,你最后那段总结,太精彩了!简直是把经济学用活了!”
经此一役,陈默在校园内的名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前是“学霸”、“预言帝”,现在又多了一个“辩论大神”的标签。
“听说了吗?光华那个大一新生,叫陈默的,辩论赛上把历史系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经济学部的刘教授当场想挖人!”
“真的假的?他不是才大一吗?”
“妖孽啊…”
走在路上,陈默能感受到更多的注目礼和议论。
他内心oS:“唉,本想低调发育,奈何实力不允许啊…不过,这种用知识碾压的感觉…确实挺爽的,尤其是看到历史系那几位师兄下台时怀疑人生的表情…罪过罪过。”
这场“未名论剑”,让陈默更加确信,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而非死记硬背的教条。
他的燕园生涯,也因此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