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信息网的硝烟与阴影(2/2)
同学们讨论的麦当劳、卡带机、电影院,他从未体验过;他们轻松谈论的出国留学、外企工作,对他而言如同天方夜谭。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拼命学习。
清华四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和机房,靠着全额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
以优异成绩毕业那年,他以为终于能够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进入计委后,他更加努力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获得认可,然而两年很快过去了,他仍然像个隐形人,处理着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和文件归档工作。
而陈默,这个比他晚来快一年的年轻人,却像坐火箭一样获得赏识,甚至被委以重任...
想到这里,李卫东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下午,核心筹备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会议室里坐满了各个处的精英,司领导亲自坐镇。
陈默作为组里最年轻的成员,找了个角落位置坐下。
项目总负责人、计委高级官员李司长开门见山:“同志们,国家经济信息网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工程,我国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决策科学性...”
陈默认真听着领导讲话,内心却在对比前世今生:“是啊,现在全国上网用户恐怕还不到几万人吧?记得要到明年,中国电信才会开通第一个公共互联网接入服务。而现在美国已经有大几百万网民了...”
当谈到技术路线时,会场出现了分歧。
一部分老专家主张采用相对成熟的大型机集中式架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采用经过验证的技术方案。”
而以几位年轻技术骨干为代表的一方则主张尝试分布式系统:“集中式架构扩展性差,成本高昂,应该考虑国际上新出现的分布式技术。”
双方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就在这时,陈默轻轻举手发言:“各位领导,老师,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最年轻的与会者身上。赵国庆副处长嘴角微微上扬,等着看陈默出丑。
李司长倒是很和蔼:“小陈同志,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我们畅所欲言嘛。”
陈默站起身,走到黑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架构图:“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分层协同’的架构,核心节点采用成熟稳定的大型机系统,保证关键业务的可靠性;而在接入层和扩展层,可以尝试分布式设计,这样既保证了稳定性,又为未来的技术演进留下了空间...”
他接着详细阐述了这种混合架构的技术细节和实施路径,甚至提到了几个目前国内还很少人知晓的国际最新技术趋势。
会场一片寂静。
几位老专家先是皱眉,随后逐渐舒展,最后忍不住点头,年轻技术骨干们也眼睛发亮,明显被这个折中而前瞻的方案打动了。
李司长惊讶地看着陈默:“小陈同志,这些观点很新颖啊,你是怎么想到的?”
陈默内心oS:“我能说是二十年后云计算架构给我的启发吗?当然不能...”
表面上谦虚地回答:“我只是综合了各位老师的观点,加上平时看的一些国际期刊的前沿讨论,胡思乱想而已。”
会议结束后,李司长特意留下陈默:“小陈啊,看来王处长推荐你是对的,这样,你负责起草技术方案的初步建议稿,下周三前交给我。”
“保证完成任务。”陈默郑重答应,内心却在哀嚎:“又是熬夜加班的节奏?重生了我还是社畜命啊!”
走出会议室,陈默注意到李卫东站在不远处,似乎是在等他。
但当他走近时,李卫东却转身离开了,只留下一个冷漠的背影。
“这哥们儿到底什么情况?”陈默百思不得其解,“我也没招惹他啊?”
回到处里,遇到王明远处长,他高兴地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干得漂亮!李司长刚给我打电话表扬你了。”
一旁的赵国庆副处长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小陈确实...有点想法。”
那表情,比哭还难看。
下班时,陈默本着团结同志的想法,特意等到李卫东准备离开时,再次尝试沟通:“卫东,一起走吧?顺路的话我请你吃个饭,正好有些技术问题想请教你。”
李卫东停下脚步,终于正面看着陈默,眼神复杂:“陈默,你没必要这样。”
“什么样?”陈默更加困惑。
“假装友好,假装谦虚。”李卫东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情绪,“你明明有关系有背景,何必在我们这些普通人面前演戏?”
陈默愣住了:“我有什么背景?我就是个小县城来的...”
“那你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多机会?为什么领导都看重你?”李卫东几乎是脱口而出,随后立即后悔,抿紧嘴唇,“对不起,我失态了。”
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开,留下陈默一人站在原地,哭笑不得。
“搞了半天是觉得我靠关系啊?”陈默内心吐槽,“哥们儿,我是重生开挂的啊,这比有关系还作弊好吗?”
骑着自行车回宿舍的路上,陈默思绪万千。
他理解李卫东的感受——那种拼尽全力却似乎总是差人一步的挫折感,前世的自己,不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吗?
街边的音像店正在播放老狼的《同桌的你》,那忧伤的旋律飘荡在夏夜的空气中。
“明天就是周五了,”陈默心想,“也许该找个机会和李卫东好好聊聊,毕竟在这个时代,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太少了。”
回到宿舍,陈默发现答录机上有一个留言。
按下播放键,传来苏晓冉温柔的声音:“默,我这周末来北京有个活动,明天晚上有空吗?想见见你...”
陈默笑着摇摇头,内心oS:“得,周末计划又得改了,不过也好,总算不用整天对着代码和文件了。”
他拿起电话,正准备回拨,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又放下话筒。
“先不管这些了,”他自言自语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方案写好,国家经济信息网...这可是‘金字号工程’的前奏啊。”
打开那台花了快一万元买的联想电脑,听着嗡嗡的启动声,陈默深吸一口气,开始敲击键盘。
窗外,1994年的北京夜空,星星依稀可见。
而在这个狭小的宿舍里,一个重生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悄然改变着这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