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借东风与无形的手(1/2)
拿到那份深夜送来的账目,陈默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
他像一头经验丰富的猎豹,将猎物悄然藏好,自己则继续潜伏在草丛中,耐心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日常工作照旧。他去视察校舍维修进度,和文化局局长孙秀英讨论“文化下乡”下一步的计划,听取卫生局局长赵德柱关于改善医疗服务的汇报(虽然知道里面水分不少)。
他对待钱有根,依旧是公事公办的客气态度,只是在一次关于省里某项补贴资金的测算会议上,他肯定了老钱提出的严谨方案,驳回了王友全那边提出的一个明显虚高的预算。
老钱当时没说什么,但看陈默的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东西。
与常务副县长刘志国的接触也多了起来,多是讨论农业技术推广和小化肥厂技改遇到的资金瓶颈。
陈默会提出一些后世常见的融资思路,比如争取政策性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参股等,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总让刘志国觉得,这个年轻人脑子里确实有些不一样的东西,看他的目光里,审视中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探究。
表面波澜不惊,暗地里,陈默开始布局。
他找了个周末,用宿舍那部分机电话,拨通了孙伟在上海的号码。
电话响了很久才接,背景音是嘈杂的键盘声和电话铃声。
“喂,哪位?”孙伟的声音带着证券行业特有的语速和一丝疲惫。
“孙伟,是我,陈默。”
电话那头明显顿了一下,随即传来孙伟拔高的、带着难以置信惊喜的声音:“陈默?!我靠!真是你啊!你这大县长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听到老同学熟悉又带着几分夸张的语调,陈默也笑了:“怎么?当了县长就不能给老同学打电话了?怀念一下被你当年在宿舍里‘重点关照’的日子。”
“得了吧你!还提那茬!”孙伟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语气里没有丝毫芥蒂,“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懂事,总觉得天下老子第一。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才知道,当年跟你较劲,那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想想都觉得可笑。”
他的话语坦诚而自然,带着步入社会后被磨平棱角后的通透,以及对校园时光纯粹的怀念。
陈默也感慨:“是啊,那时候在燕园,虽然累,但目标简单。现在……一地鸡毛。”
“理解理解!你这挂职副县长,听着光鲜,在那种小地方,怕是比我们在上海滩跟资本搏杀还心累!”孙伟表示充分理解,随即话锋一转,带着点八卦的语气,“哎,对了,你后来……跟沈清还有联系吗?”
陈默顿了顿:“没有,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了。你呢?”
孙伟叹了口气,声音里透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怅惘:“我也没有。人家才女,估计现在不知道在哪个象牙塔里搞研究呢吧。唉,那时候……算了,不提了,估计这辈子都难再见喽。”那份对青春时代朦胧情感的感慨,虽已释然,却依旧留有痕迹。
两人又聊了几句各自的近况,孙伟听说陈默在安水县,还打趣说要不要他去搞点投资,被陈默笑骂着拒绝了。
叙旧完毕,陈默才切入正题,将安水县城市信用社的情况,隐去关键信息,以探讨学习的态度向孙伟咨询。
一谈到专业领域,孙伟的语气立刻变得自信而锐利:“老陈,不是我吓唬你,按你说的这个情况,你们那信用社,简直就是个雷!贷款集中度高,抵押物不足,关联交易嫌疑大,这放在我们这儿,风控直接打零分!一旦主要贷款对象出问题,坏账率瞬间飙升,挤兑是分分钟的事!现在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关注地方金融风险了,这种底子不干净的,肯定是第一批被收拾的……”
他引经据典,结合当前金融政策和市场案例,给陈默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剖析,建议他务必提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尽早进行资产摸底和风险隔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孙伟的分析,比陈默自己在会议上提出的更加系统、专业,也更具说服力。
“谢了,老同学,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啊!”陈默真诚道谢。
“客气啥!以后有啥金融方面的疑难杂症,尽管问我!哥们儿现在在这圈子里,消息还算灵通!”孙伟拍着胸脯,带着几分得意。
挂了和孙伟的电话,陈默心里更有底了。他沉吟片刻,又拨通了另一个号码,打给了在上海创业的林薇。
电话几乎是秒接,传来林薇那清脆又带着几分泼辣的声音:“喂?哪位?长话短说,我这儿正跟客户开会呢!”
“林总日理万机啊,打扰了。”陈默忍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