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之从高考状元到权力巅峰 > 第136章 山坳里的金果子

第136章 山坳里的金果子(1/2)

目录

时间悄然滑入一九九八年的夏日。

这一年的夏天,雨水格外多,长江流域正经受着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考验,电视里每天都是抗洪抢险的惊心动魄画面。

而在相对平静的内陆小县安水,人们的生活依旧沿着固有的轨道缓慢前行,只是茶余饭后多了几分对远方灾情的唏嘘和讨论。

《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响遍了大街小巷,小燕子赵薇的海贴画成了少男少女们的最爱。

网吧开始在城市里悄然出现,但对于安水县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电脑还是个稀罕物。

亚洲金融风暴的余波仍在隐隐作痛,国内经济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困境,国企改革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下岗这个词,像乌云一样笼罩在许多工人头上。

陈默在安水县的日子,似乎也进入了某种平台期。

县一中危房改造的成功让他赢得了口碑和县委书记的公开肯定,但也让高启盛一伙人对他更加警惕,在他分管的科教文卫领域,几乎不再给他制造麻烦,却也绝不配合他搞任何新的动作,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冰冷的平衡。

陈默乐得清静,正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入基层的调研中。

他深知,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这片土地。

这天,他在教育局小周(周文博)的陪同下,骑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吭哧吭哧地来到了离县城最远、也是安水县最穷的青山乡。这里山峦叠嶂,道路崎岖,吉普车都难开进来。

在一所只有几间土坯房的教学点了解完情况后,陈默婉拒了乡里干部吃饭的邀请,说要随便走走看看。他和周文博沿着山间小路信步而行,七月的山风带着草木的清香,吹散了夏日的闷热。

走到一个叫柑橘坳的村子附近时,陈默被路边一片柑橘林吸引住了。时值盛夏,柑橘还未成熟,只是青涩的小果子,但果树长势极好,枝叶繁茂。

一个正在地里除草的老农看到他们,直起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

陈默走过去,递了支烟:“老人家,忙着呢?这橘子长得不错啊。”

老农接过烟,看了看陈默和周文博,见他们不像本地人,叹了口气:“长得好有啥用?卖不出去,再好也得烂在地里!”

“哦?为啥卖不出去?”陈默来了兴趣。

“为啥?”老农指着脚下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路太难走了!大车进不来,全靠人挑肩扛往外运,等弄到县里,品相不好的卖不上价,品相好的也颠簸坏了!再说,咱们这橘子,没啥名气,人家认外地的大牌子,谁认咱这山旮旯里的东西?”

老农的话匣子打开了,诉说着村里的困境。柑橘坳的橘子,皮薄、汁多、甜度高,品质其实非常好,就是因为交通闭塞,没有销路,也卖不出价钱,年年丰产不丰收,村民们守着“金果子”过着穷日子。

陈默听着,心里却猛地一动!他脑海里瞬间闪过前世关于“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生鲜电商”等等概念。虽然现在才1998年,互联网还是极少数人的玩具,电商更是遥不可及,但打造品牌、打通传统销售渠道的思路是完全可行的!

“安水蜜橘……”一个名字几乎脱口而出。如果能把这个品牌打出去,不仅能让像柑橘坳这样的贫困村脱贫致富,也能为自己在经济领域积累实实在在的政绩,这比在文教卫系统和高家勾心斗角更有意义!

“老人家,别灰心,这么好的橘子,肯定有办法!”陈默安慰了老农几句,仔细问了问柑橘的品种、成熟季节等情况。

回去的路上,陈默一直沉默着,脑子却在飞速运转。要做成这件事,光靠他一个人不行,他需要一个得力的小团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