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新的起点(2/2)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复必须谨慎,既要表达尊重和感谢,又不能显得过于急迫。
“筱筱记者,感谢告知,连坞定当继续努力,不负期待。请代我向林书记问好,并感谢他的邀请。我本周安排一下工作,争取周末前去拜访,具体时间确定后即刻向您汇报。”
点击发送后,叶辰的心绪难以平静。他再次望向窗外,梧桐树的枝干在风中微微颤动,却岿然不动。
他想,是的,真正的坚韧,正是在于能够承受繁华过后的寂寞,
并在寂寞中积蓄再次破土的力量。而这顿突如其来的家宴,或许就是那破土而出的第一缕春风。
下午的常委会,果然印证了叶辰的判断。会议气氛从一开始就有些微妙。罗建明首先发言,总结了一下央视报道带来的“正面影响”,随即话锋一转:
“不过啊,同志们,媒体的热度就像一阵风,来了又走。我们连坞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现在外界关注度降低了,我看正是我们沉下心来,回归常态工作的时候了。有些过于激进的步子,是不是可以适当收一收?稳定压倒一切嘛!”
几位紧跟罗建明的常委纷纷附和,强调“循序渐进”、“保持稳定”、“不宜变革过快”。
叶辰平静地听着,等到众人都发言完毕,他才不疾不徐地开口:“罗书记和各位同志的意见,有一定道理。工作的确需要扎实。但我认为,‘常态’不应该是墨守成规的借口。媒体的关注会过去,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会降低,发展中的问题也不会自动消失。”
“改革,不是为了做给谁看,而是为了连坞长远的发展和百姓实实在在的福祉。”
“当前,我们更应该借助前期打下的基础和形成的共识,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而不是放缓脚步,甚至想着‘回归’旧路。”
他的话语清晰有力,虽然没有点名,但立场截然相反。
会场一时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角力。
散会后,罗建明特意慢走几步,与叶辰并肩而行,语气听起来颇为推心置腹:“叶县长啊,我理解你们年轻同志有理想、有冲劲。但官场有官场的规则,有时候走得太快、太急,反而容易摔跤啊。我是为你好,也为连坞好。”
叶辰停下脚步,看着罗建明,目光坦诚而坚定:“罗书记,我非常尊重您的经验和为连坞付出的心血。”
“但我始终认为,只要方向是对的,是符合群众利益的,我们的脚步就不应该放慢。连坞的群众,已经等了太久了。”
两人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无法调和的分歧。无需再多言,各自转身离去。
随后的几天,叶辰清晰地感受到身边的空气又冷了几分。
一些需要常委会通过的决定,流程明显拖长;几个局办负责人在汇报工作时,态度也变得暧昧含糊;甚至县里开始流传起小道消息,说叶辰“好高骛远”,“在连坞待不长久了”,“省里可能要另派人来”。
面对这些,叶辰选择了最直接也最艰难的方式应对——他更加频繁地深入基层,去田间地头,去工厂车间,去居民小区,直接听取最真实的声音。
他强力督促各项已出台改革措施的落实,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当场问责。
他要求陆亦可的纪委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发现苗头,坚决处理。
他明白,在获得可能的“外力”支持之前,自己必须先在连坞站稳脚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凝聚人心,破除迷雾。
一周后,叶辰按计划带队前往青龙镇,调研教育改革的落实情况。
在老校长那间堆满书籍的简陋办公室里,他意外地见到了一位访客——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明。
“叶县长,久仰大名!”赵明主动迎上来握手,态度热情,“我一直关注连坞的教育改革,筱筱那丫头回去也没少夸你。这次我正好到市里调研,特意拐过来看看,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叶辰瞬间明白了,这绝非偶遇。林筱筱和她的家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向他传递着支持的信息。
他借此机会,详细向赵明介绍了连坞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方面的规划与面临的实际困难。
赵明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最后郑重表示:“叶县长,你做的这些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省厅一定会重点关注连坞,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
回县城的车上,刘国栋难掩兴奋:“叶县长,看来央视报道的效应还在持续发酵啊!赵厅长这一表态,对我们可是大利好!”
叶辰望着车窗外飞逝的田野,摇了摇头:“国栋,我们要清醒。报道本身只是催化剂,真正能打动人的,是我们做的实事本身。”
“赵厅长的支持,是因为他看到我们确确实实在为孩子们做事。所以,无论外界如何,我们坚持做对的事、做实事,这才是根本。”
晚上,叶辰再次确认了周末赴省城的行程,然后给林筱筱回复了确切时间。
他打开电脑,开始精心准备汇报材料。他要把连坞改革的真实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探索的经验、面临的困境。
特别是那些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障碍和遇到的“软阻力”,都清晰、客观、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他决定,既不夸大成绩邀功,也不回避问题诉苦,他要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正在艰难转型中的连坞,以及一个坚定不移的改革者的思考。
赴约前夜,叶辰又一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
连坞县的夜景在冬日里显得格外宁静,灯火零星,却每一盏都仿佛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他知道,无论明天的会面结果如何,连坞的改革之路,他都必将走下去。
手机响起,是那位化肥厂周边居民区的老人打来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叶县长!叶县长!清了!井水真的变清了!我们做了检测,达标了!能喝上放心水了!谢谢您啊叶县长!”
老人质朴而真挚的感谢,让叶辰的眼眶瞬间发热,连日来的疲惫和压抑仿佛一扫而空。他深吸一口气,对着电话郑重说道:“老人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水清了就好,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挂掉电话,叶辰的心中充满了力量。他想起林国栋书记可能问的话,也想起自己将要做出的回答。
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坚守,在百姓这声真诚的感谢面前,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