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砥柱中流(1/2)
从省城返回连坞的车上,叶辰的心情与去时已截然不同。
窗外的景物依旧,但他肩头的压力却因“全省试点”这块沉甸甸的招牌而倍增。
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将蓝图落地的深切思虑。
他知道,连坞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可能触及坚硬的礁石。
县政府大楼似乎也感知到了这种变化。叶辰回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气氛明显微妙。
当他传达省委座谈会精神和试点县初步意向时,台下掌声依旧,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意味的目光:刘国栋等改革派难掩振奋;
一些中层干部面露忧色,担心任务过重;
而县委办主任赵立春,则始终低着头,慢条斯理地记录着,嘴角那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让人捉摸不透。
果然,考验接踵而至。
叶辰批示要求县委办牵头,尽快拿出对接省试点要求的初步工作方案。
但文件送到赵立春那里,却如同石沉大海。
几天后,叶辰询问进展,赵立春一脸为难:“叶县长,最近事务性工作太多,几个总结报告都压着,方案涉及面太广,需要协调的部门多,
这话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叶辰清楚,这是典型的“软抵抗”。
赵立春是罗建明一手提拔起来的,掌管县委办多年,信息灵通,人脉盘根错节。
他的拖延,不仅影响效率,更是一种信号,试探着叶辰这位“临时主持”的权威和手段。
叶辰没有动怒,也没有在会议上公开批评。
他深知,在这种时刻,直接冲突得不偿失。
沉思片刻后,他采取了组织措施。在下一次常委会上,他提出:“为确保省试点工作高效推进,避免与其他日常事务交叉干扰,我建议成立‘连坞县基层治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
“同时,下设若干专项工作督导组,直接对领导小组负责,重点跟进城西小区改造、数字政务平台升级、环保网格化深化等核心项目,直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汇报进度。”
这一招,巧妙地绕开了赵立春把持的县委办常规流程。
领导小组和督导组的设立,等于建立了一套直达叶辰的指挥体系,确保了政令畅通。
赵立春的脸色瞬间变得不太自然,但面对常委会上通过的决定,他无法明着反对,只能表示“坚决拥护,积极配合”。
与此同时,叶辰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干部使用。
在一次人事调整中,他将一位在环保网格化推广中表现出色、敢于创新的年轻副局长,提拔到某个关键乡镇担任镇长;又将一位在政务大厅改革中群众口碑极佳的干部,调整到更重要的岗位。
这些举动,无声地传递出“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让一批年轻干部看到了希望,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然而,外部挑战也随之而来。城西小区改造全面启动,涉及部分违章建筑拆除和利益调整,触动了一些人的“奶酪”。
很快,匿名举报信开始出现在市纪委,指责叶辰“好大喜功”、“滥用职权推进项目,不顾群众实际困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