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启动城市引擎(2/2)
他拨通了老师,省发改委主任徐箐的电话。
“老师,没打扰您休息吧?”
“是叶辰啊,这么晚,有事?”徐箐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显然也在为应对危机而忙碌。
“老师,我们照海市,基于对形势的一些研判,准备了一批重大项目,想提前向您和委里做个非正式的汇报,听听您的指点。”叶辰语气恭敬,但内容明确。
“哦?你们动作这么快?”徐箐有些意外,“说说看,什么方向?”
叶辰没有透露具体时间判断,而是将策划案中的核心项目和思路,简明扼要地进行了汇报,重点强调其紧迫性、必要性和与可能的国家政策方向的高度契合。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徐箐带着赞许的声音:“叶辰,你们的嗅觉很敏锐啊!思路完全正确!不瞒你说,国家层面确实在酝酿重大举措,方向和你判断的几乎一致。你们能提前准备,非常好!材料尽快报上来,我会重点关注。记住,质量是关键,第一批上报的项目,必须是精品!”
“谢谢老师!我们一定把工作做扎实!”挂了电话,叶辰心中更有底了。徐箐的肯定,意味着照海市的行动方向完全正确,并且已经在省级层面占据了先机。
与此同时,他联系了林筱筱。
“林大记者,有个选题,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叶大书记又有何指教?”林筱筱笑道。
“指教不敢当。是关于地方如何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化危为机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叶辰将话题引向一个更宏观的层面,“我们照海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或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内参的素材。”
林筱筱何等聪明,立刻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她仔细聆听了叶辰关于提前谋划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布局未来产业的想法(隐去了具体项目和时间点),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蕴含的巨大新闻价值和政策意义。
“叶辰,你们这个‘提前量’打得让人吃惊啊。”林筱筱感叹,“这个选题很好,我尽快整理一份内参。放心,我知道分寸,会突出思考和应对思路,不会过度细节。”
叶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份由权威媒体记者撰写、直达高层的内参,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软广告”,在不暴露底牌的情况下,提前让“照海”这个名字进入更高层级领导的视野。
然而,内部的阻力并非不存在。如此大规模、打破常规的动员,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各种声音。
常务副市长楼龙在领导小组会议上委婉提出:“叶辰同志的思路很超前,但如此兴师动众,万一……我是说万一判断有所偏差,劳民伤财不说,对我们市的信誉也是打击啊。”
时间要完成这么多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选址、环评、土地预审……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按正常程序走,一个项目半年都算快的。”
甚至有风声传到叶辰耳朵里,说他是“想政绩想疯了”、“拿着全市的资源为自己的前途赌博”。
面对这些质疑和阻力,叶辰展现出了惊人的强硬和魄力。在成汉雯的支持下,他在一次县协调会上拍了桌子: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现在不是讨论可不可能的时候,是必须完成!程序要走,但不能被程序捆住手脚!”
“可以并联审批的绝不串联,可以容缺受理的必须开通绿色通道!”
“哪个环节卡住了,负责人直接到我这里来说明情况!谁觉得做不到,现在就可以提出辞职,我立刻换能做的人上!”
他的强势,结合成汉雯在背后的坚定支持,以及那份让人无法反驳的高质量策划案,硬生生地将所有杂音压了下去。
整个照海市的官僚系统,被强行拧成了一股绳,向着那个共同的目标冲刺。
叶辰内心清楚,现在所有的质疑和辛苦,在11月之后,都将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