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 > 第173章 视察日——无声的考场

第173章 视察日——无声的考场(1/2)

目录

第二天,阳光明媚。

许维鸿副部长一行的车队准时抵达照海。

没有繁复的欢迎仪式,只在市行政中心楼前进行了简短的见面。

许维鸿年约五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与叶辰握手时,目光锐利地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仿佛要透过表象看清这个年轻主官的内里。

上午九点整,汇报会在市政府一号会议室正式开始。

会议室的布置简洁而庄重。

叶辰作为主汇报人,站在投影幕前,沉稳自信。他脱稿开场,从照海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初心讲起,重点阐述了“内生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在照海的实践探索。

他用大量真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企业案例,勾勒出照海产业升级的路径图。

“……我们认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对于照海这样拥有深厚传统产业基础的城市而言,最大的创新资源,就蕴藏在我们现有的产业体系之中。‘智造赋能’,就是要用高新技术激活存量,培育增量……”

汇报条理清晰,内容扎实。在场的照海干部们暗自点头,对叶市长的表现充满信心。

然而,就在叶辰讲到“构建区域性创新生态”时,一个沉稳而略带冷峻的声音打断了他。

“叶市长,请稍等一下。”

发言的是高新技术司司长赵东升。他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官僚出身,面容严肃,对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

“你的汇报很精彩,数据和案例也很充实。”赵东升扶了扶话筒,语气平和,问题却异常尖锐,“但我注意到,照海引进和培育的项目,包括你刚才提到的几个典型案例,更多的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应用型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1到N’做得不错。”

“但是,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肩负着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使命,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方面,你们的布局似乎显得有些不足?这是否与国家级高新区‘高’和‘新’的战略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剖开了照海模式最核心的争议点,也是其潜在的软肋。

几位照海的干部下意识地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赵司长那审视的目光。

王建业的手心甚至渗出了汗。刘明担忧地看向叶辰。

叶辰的心也是微微一沉,但他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他深吸一口气,迎着赵东升的目光,诚恳地回答:

“赵司长,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一针见血。首先,我必须承认,在纯粹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始创新方面,我们照海与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一些拥有顶尖高校和国家级实验室的地区相比,确实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是我们的客观现实,我们绝不回避。”

他的坦诚,让赵东升的目光略微缓和了一些,也让在场的部委领导们微微颔首。

“但是,”叶辰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而有力量,“我们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我们选择的差异化路径,是‘以应用倒逼基础研究’。”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循环箭头,“我们不是不重视‘从0到1’,而是试图走一条更贴近产业需求、更注重成果转化的路径。具体来说,我们正在与梁永康教授的先进机器人研究院深度合作,将我们在产业一线,特别是在‘智造赋能’过程中遇到的核心技术难题,进行凝练和升华,将其转化为基础性的科学问题,然后进行反向投入和攻关。”

他举起了例子:“比如,我们在推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时,发现高性能机器人的核心控制器严重依赖进口,成本高且存在供应链风险。这表面是一个应用问题,但深究下去,涉及到底层的实时操作系统、运动控制算法甚至专用芯片架构。于是,我们以此为导向,支持梁教授团队设立了‘智能控制器底层技术攻关’课题。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从0到1’,它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归实践,接受市场的检验。”

他进一步补充道:“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纯粹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在高新区内,专门设立一个‘前沿探索基金’,借鉴一些国际成熟经验,支持一批不以短期产业化为唯一目的、允许失败的自由探索项目,为更长远的原始创新埋下种子。”

叶辰的回答,既承认了差距,又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具体举措,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他没有试图辩解照海在原始创新上已经很强,而是巧妙地重新定义了问题的框架,将照海的路径合理化、体系化。

许维鸿副部长全程倾听着,手中的笔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个关键词,脸上看不出明显的喜怒。

但在叶辰回答结束时,他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下午的考察,节奏紧凑。第一站是梁永康的先进机器人研究院。

研究院内部充满现代科研气息。梁永康亲自上阵,讲解深入浅出,不仅展示了几款即将产业化的明星产品,更特意安排许部长一行参观了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学家工作室。

许维鸿显得很有兴趣,主动与几位年轻的博士、博士后交谈,询问他们的研究方向、生活状况以及在照海工作的感受。

“住房问题怎么解决?孩子上学方便吗?”许维鸿关切地问一位来自外省的青年研究员。

“谢谢部长关心,高新区有人才公寓,租金有补贴。我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是叶市长亲自协调教育局解决的,就在研究院附近,非常方便。”年轻研究员激动地回答,话语间充满了对环境的满意。

叶辰适时补充介绍了照海在人才服务方面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几个具体案例。许维鸿听了,对身边的李倩副司长低声说:“留住人才,就是留住创新的火种。这方面,照海做得比较实。”

李倩赞同地点点头,她作为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负责人,显然对这种能有效留住、用好人才的环境非常赞赏。这一幕,充分展现了照海在创新生态“软实力”上的建树。

第二站,考察组来到了传统纺织企业“华美纺织”。这是一家正在进行全面数字化车间改造的老牌企业,也是照海“智造赋能”战略的典型样板。

车间内部,新旧设备交织。

大部分新引进的自动化纺机和智能物流系统运转良好,数据在中央大屏上实时跳动,展现出现代工业的效率。

企业负责人李总热情地介绍着改造带来的效益提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