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回照海,等待(2/2)
言简意赅,却重若千钧。这是在告诫叶辰,越是得到认可,越要沉得住气,越要保持低调和清醒。叶辰深深记在心里。
大伯叶卫邦也打来了电话,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和如释重负:“叶辰,干得漂亮!这下算是彻底稳了!家里这边你放心,该切割的已经基本到位,一些新的‘桥梁’也正在搭建中。”他所谓的“桥梁”,自然是指与“务实派”中新生力量建立联系渠道。
三姑叶卫华的信息则更具体,她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陈老回去后,在参加一个内部经济形势分析的小范围会议时,确实又提到了照海的案例,认为‘这种立足于服务微观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地方探索,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这无疑是对照海模式更高层次的背书。
然而,就在叶家上下为初步的战略胜利感到鼓舞时,潜藏在水面下的暗流,也开始涌动反击。
首先发难的是网络。几个活跃在财经和时政领域的网络“大V”,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内容相似的匿名文章。
文章没有直接点明照海,却用影射的手法,质疑“某些新晋国家级高新区为追求政绩,数据注水严重”,并危言耸听地提出“政府设立风险资金池,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空间?”等问题。
虽然这些文章很快被平台依据相关规定处理,但其造成的负面舆论涟漪已然扩散。
紧接着,省审计厅突然下发通知,决定对全省包括照海在内的几个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一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例行审计”。通知下发的时间点,恰好就在叶辰从京城回来之后不久,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更棘手的是,一家与“进取派”某位大佬关系密切、在省内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其评论部已经写好了一篇题为《警惕新形势下地方保护主义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评论员文章,文中虽未点名,但多处影射照海的“内生模式”是“画地为牢”、“缺乏开放格局”,准备在下一期刊发。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三面夹击,照海内部有些干部开始感到不安。张赫拿着网络文章的截图和审计通知,忧心忡忡地走进叶辰办公室:“市长,看来有人坐不住了,这是要给我们颜色看啊。”
叶辰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反而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
“跳梁小丑,何足道哉。”他放下材料,语气平静却带着强大的自信,“他们越是这样,越是证明我们打到了他们的痛处,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他立刻开始部署应对:
“第一,对于审计,我们全面开放,积极配合!通知财政局、发改委、高新区管委会,把所有账目、项目资料准备得一清二楚,审计组要什么就给什么,要见谁就见谁。我们行得正坐得直,不怕查!正好借这个机会,向省里、向所有关注我们的人,展示我们规范、透明的资金管理水平!”
“第二,对于网络谣言,不予理会,绝不陷入无谓的口水战。但要不动声色地引导舆论。办公室立刻联系几家背景干净、在业界有良好口碑的财经媒体和科技媒体,以‘探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为由,邀请他们来照海做深度调研采访。让他们亲眼去看‘永固标准件’,去看‘精研传动’,去和梁永康教授座谈。用事实说话,让企业的真实变化去粉碎那些虚无的指责!”
“第三,”叶辰目光微冷,“那家报纸的文章……我来处理。”
他所谓的“处理”,并非直接施压媒体。当天晚上,他再次联系了三姑叶卫华,没有诉苦,没有请求,只是以汇报工作的口吻,将照海近期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非议(包括网络攻击和针对性审计),以及照海准备如何应对(开放接受审计、邀请媒体调研),条理清晰地做了陈述。他知道,三姑自然有渠道,能将这份“汇报”,传递到应该看到的人那里。
这是一招高明的“借力打力”。他不需要自己去辩解,只需要将事实和对手的手段摆出来,自然会有更高层级的力量,去权衡和干预。
果然,几天后,那家报纸的主编亲自打电话给叶辰,语气客气地表示,那篇评论员文章“因版面调整,暂不刊发”。与此同时,省审计厅派出的审计组进驻照海,工作态度专业而严谨,并未表现出任何预设的立场或刻意为难。而受邀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在实地走访后,对照海的模式赞誉有加,后续刊发的深度报道,客观正面,有效地对冲了之前的网络杂音。
这一轮暗流下的交锋,叶辰凭借其沉稳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和精准的向上沟通,成功地化解于无形。不仅没有损伤分毫,反而进一步锤炼了照海团队的韧性,也向外界展示了其背后不容小觑的支撑力量。
经此一役,叶辰在照海的威望达到顶峰,而照海高新区这艘航船,在经历了风浪洗礼后,舵盘更加稳固,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健前行。换届前的紧张气氛日益浓厚,但叶辰知道,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他和他的照海,已经做好了迎接新时代的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