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奸雄天下 > 分节阅读 291

分节阅读 291(2/2)

目录

用大炮和火药战胜蒙古怯薛并不困难,就像近卫师的炮兵阵地那样。可是真正要打怕这些草原上的强盗,却还得靠肉搏用蒙古人善长的,也是他们自认为可以稳稳压倒汉人的本领,把他们彻底打服。让这些强盗听到大明陆军的名号,就不寒而栗,就退避三舍。

只有这样,北明才能赢得几年安稳的发展时间。

因为北明的大炮再厉害,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给旅一级、营一级的小部队都配上大炮。而蒙古只要避免大军会战,采取小规模的骚扰入侵,就不用担心大炮了。但是和钢甲兵的肉搏是无法避免的,要是连堂堂的怯薛军都不敢和北明近卫军肉搏,那蒙古人还有什么可恃的

随着连声的轰响,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两支军队猛然碰撞在了一起。首先刺入铠甲的是北明军锋利的夹钢长枪,这种丈二长枪的长度相当于后世的38米出头而蒙古人使用的马枪长度不及七尺,也就是22米多一点。差不多有16米的长度优势,足够在蒙古骑枪刺入明军钢甲之前,将无坚不摧的夹钢枪尖插入蒙古勇士的柳叶铁甲。

不过蒙古勇士虽然枪短,但也不是完全处于下风。因为骑枪向来是单手持的。在马背上要用一手扯缰绳控马,下了地面没有缰绳可扯,蒙古人就一手柳条盾,一手马枪了。虽然这种柳条盾挡不住青铜大炮发射的霰弹,但是却能抵挡住北明军的长枪。锋利的枪尖会卡在盾牌里面,刺不进去,也没有办法马上拔出来。这个时候,蒙古人就会把盾牌脱手,然后用胳膊夹住枪杆,顺着枪杆再冲上两步,就能将自己另一只手中持着的长枪猛扎向明军的钢甲

双方的生命,就这样毫不吝惜地消耗着。不是北明近卫军的长枪把蒙古人的身体刺穿,就蒙古用马枪猛扎近卫军的钢甲。

明军钢甲正面厚度不过两三毫米,虽然足够抵挡蒙古人的弓箭,也能抵挡住蒙古弯刀的挥砍。但是遇上长枪猛刺还是很容易被扎死的

在历史上15世纪、16世纪穿着板甲的骑士可没少吃长枪的苦头什么蒙古人用骑射教训了欧洲罐头骑士13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可没那么阔气,新大陆还没有发现,文艺复兴还没开始呢。那年头的欧洲骑士有件锁子甲就不错了,可不敢想什么板甲的这种阔绰的装备,在眼下也只有掌握了炼钢秘密的北明才装备的起。

“明王万岁万万岁”

战场上突然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北明之主,天道教之主,太一神派来拯救汉家亿万子民的降世明王这时已经赶到了前线日月王旗猎猎飘扬,数百钢甲骑士簇拥着同样身着钢甲的陈德兴策马飞奔而来了

战场上正在苦斗的北明战士们的士气,竟在陡然之间飙升到了极限。

“杀鞑子上天庭”

陈大嗓门大声呐喊。他的部下也跟着一起呼喊,然后拼尽全身的力气将长枪一次次捅出

“杀鞑子上天庭”

列于长枪兵阵后的弓弩手们也怒吼着射出羽箭,然后迅速的再一次张弓张弩,也不管有多少蒙古人的利箭从天而降。这些弓弩手现在只想着一件事,就是更多更快的将羽箭抛射到蒙古人的头上

“杀鞑子上天庭”

掷弹兵们再次集结,在弓弩步之前,长枪兵之后列成一排,一次又一次奋力投出了点燃了引线的小天雷

长枪互刺,羽箭互射,明军还不停的投出一枚枚会炸裂的天雷。顿时就将战场变成了屠场而不可一世的蒙古怯薛勇士,却突然发现他们在和汉家武士的这场血腥较量中,完全处在了下风。

陈德兴那是陈德兴

蒙古大汗忽必烈倒抽一口凉气,他这才想起来,自己的这个死对头他不是人啊人家是半人半神的存在虽然荒诞不经,但是明军上下却深信不疑,所以陈德兴一出现在哪里,那里的明军就会陷入疯狂状态,战斗力也随之飙升

“朕也要向前”忽必烈吼了一声。“全线压上去”

现在已经是关键时刻,他可不能在陈德兴面前怂了。否则蒙古军上下就会生出畏惧之心了其实现在已经有点怕了要是人人都害怕陈德兴,以后的仗,可就没法打了

“大汗,前面危险”

怯薛长安童看到忽必烈下了望楼,就要翻身上马,连忙上来相劝。

忽必烈不理他,只是一指自己的大纛。“把大纛挪上去到沙盾车那里去,朕要让所有的蒙古勇士知道,朕和他们并肩作战”

随着象征蒙古大汗的九纛缓缓前移,蒙古人的欢呼声也响彻天际。

“大汗万岁蒙古必胜”

第484章三帝之战

北明大王陈德兴的日月王旗已经立在了原来第一近卫旅所在的阵地之上

拥有半神之格的君王,华夏世界的缔造者,现在就在骑在一匹西域骏马之上,身披钢甲,头戴钢盔,腰中悬着夹钢横刀,一对锐目凝视着血火纷飞的战场。大明和蒙古的九万大军,就在他的注视下进行着最惨烈的搏杀。

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惊胆魄而又心驰神往的画面啊在这个时空后世的钞票上,历史教科书上,天道教的道观里面,还有各国皇宫或是王宫的壁画上,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而在这些所有的图画、壁画、油画或是雕塑当中,却很少出现另外两位当时也在这个战场上的君王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和后来的大唐世祖李彦国。

忽必烈就在距离陈德兴不到一千二百步开外,蒙古大汗已经下了战马,爬上了一个由翻覆的沙盾车改造成的土堆。目光焦虑的看着前方的火海血海。

蒙古大军正在全线进攻,同时又全线陷入苦战。无论是位于中线的怯薛军和塔察儿宫帐兵,还是位于左右两翼的另外四个万户。都被数量远远少于他们的明军阻挡,半步也不得前进。甚至在明军的各种火器和他们强大的步兵打击下损失惨重。

忽必烈知道在这一战中,他已经投入了最强的兵力,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讲到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批评忽必烈分了八万大军去河南,同时还让一个万人队就是原来监视济南明军的那个万人队进占了濮阳、滑州,以阻挡陈德兴自大名南下汴梁。因此分散了兵力,使得陈德兴有可能以两万八千人击败了六万蒙古军还要五千人在监视大名。

但是军事上的事情,从来就少有必胜和必败之役。蒙古合兵一处固然胜算极大。但是陈德兴也不是傻瓜,根本不可能用两万多人去战二十万人大清河一役,没准就是十几万唐明联军大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