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红杉陨落和印度裔崛起(2/2)
东部白人群体已经在利益的驱使下对于加入阿根廷联邦兴趣很大,高原地区的印第安人群体政治萌芽不太明显,帕斯还需要进行多次说服工作。
当然,只要控制好军队核心力量,加入阿根廷并非不切实际,玻利维亚军方目前有三分之一控制在联合指挥部,而是为了带来工作。
在帕斯的默许下,阿根廷在玻利维亚各省大量培植亲阿势力。
塞恩的作用是玻利维亚阿根廷合并的秘密武器,全面整合阿玻两国需要非常大的努力,否则好几年就像埃及联邦直接解体了,还不如不做。
华尔街投资明星沃伦·巴菲特一战成名,带走了红杉资本核心团队,自立门户,并购了伯克希尔公司,进入了纺织行业。
沃伦巴菲特与塞恩达成约定,帮助红杉资本完成收尾工作。
1953年芝加哥期货市场炒作洋葱期货屠杀事件,通过分仓操控,将洋葱价格从0.2美元1磅推高至12美元1磅,
也一次赚到了数十倍收益,然后抄底美利坚股市,大量购入低价股票,红杉,蓝色起源,黑石资本从此崛起,从明到暗操作美利坚市场。
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利坚军工股退潮,市场情绪低迷,股市触底,三大资本通过投资通用汽车、IBM等蓝筹股实现数倍收益。
其中投资通用汽车的手笔最大,2.8美金1股低价扫货买入,筹集了大量的便宜筹码。
1956年,艾森豪威尔连任总统,利好释放,美利坚股市进入大牛市,那时候的通用汽车的股票价格已经在47-48美金这个高位区间。
三大资本通过伦敦交易所场外大宗交易不断出货,总盈利超过15倍,前后大约赚到了4.5亿美金,盈利有一半投资到阿根廷,其他分散到欧洲寻找潜力公司投资。
1956年,红杉系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利用英格兰银行外汇储备不足的弱点,参与做空英国国债,获利1.3亿美金。
后来还多次参与伦敦股市,获利颇为丰厚。
1958年,欧洲货币协定生效,黑石投资通过卢森堡空壳公司套利法郎-马克汇率差。
1963年,肯尼迪遇刺,美利坚资本市场闪电崩盘,当年道琼斯市值5000亿美金,单日11%跌幅,550亿美金蒸发。
红杉系提前布局提前做空,提前买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未上市的道指看跌期权,1份的成本只需要0.3美金,后来暴涨到22美金,道琼斯指数暴跌后迅速回补保住盈利。
巴菲特利用美林证券紧急融资通道,借机抄底美国运通,两项操作下来,总盈利超过2亿美金。
不过自此红杉资本树大招风,被中情局盯住,他们缺乏内幕交易法依据,只能开始准备脱身。
圣赫塞利用这些重要历史节点,操作美利坚和欧洲,东京股市,期货市场和国债市场,让布兰卡市和拉潘帕省,以及后来的阿根廷拥有充足的工业化资金来源。
现在全球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华尔街开始关注日本、欧洲等新兴市场,投资银行拓展跨国业务,高盛等机构也慢慢转型为综合金融服务商。
红杉资本作为最先开始国际业务的投行,已经赚翻了,证明了圣赫塞的想法一直是没有问题的。
塞恩“去世”后,黑石投资美利坚总部转移核心人员到多伦多分部和欧洲分部,多伦多分部被普拉里国际公司旗下的港湾资本并购,两个公司合并后更名为加拿大极光资本,继续主导对美利坚的投资和加拿大的合作。
美利坚蓝色起源最终也宣告破产,总部被波士顿的富达资本收购。
红杉系的核心资金和利润大部分已经转移到阿根廷和欧洲,欧洲分部更名欧洲蓝色海洋资本,日本分部被新巴比伦投资收购后更名新纪元投资。
美利坚恩科电气正式宣布破产,主体转移到阿根廷和多伦多。
大量的红杉资金已经通过离岸资金转走,利用监管宽松的瑞士银行、开曼群岛空壳公司分批次转移了资金。
三大资本通过旗下的空壳公司,不停的虚构贸易合同,如农产品出口,将美股收益伪装成阿根廷企业收入。
从此美利坚分部完成了历史使命。
随着越南战争升级,未来的石油危机和美利坚通货膨胀,将会导致美利坚60年代中后期股市持续低迷,而现在正是股市的高点,高价出售,然后未来几年慢慢进行抄底就可以赚到大量的利润。
而大量的事实也证明,股票市场最赚钱的其实就是低买高卖,只是这个时间节点没有任何人知道,再强大的投行也无法对抗历史的巨轮,比如未来的雷曼兄弟的破产。
未来新进入美利坚的都是干干净净的阿根廷国际资本,红杉资本换了主人不到三个月,科恩财团就在华尔街正式注册成立巴伦资本。
巴伦资本的首批资金就有8000万美金,这些干净的资金,将会分批投入到美利坚股市,做空道琼斯指数,顺带成立东京分部做空日经指数。
黑水安保公司完成美利坚化,被加利福尼亚财团收购。
蓝色海洋资本管理部成立,负责整合黑石资本,红杉欧洲分部,蓝色起源欧洲分部,还有澳洲的悉尼分部的资源。
整体实力过强容易引起关注,因此进行了更名和独立。
伦敦分部更名北大西洋资本,巴黎分部更名青石资本,法兰克福更名北海资本,苏黎世分部更名起源资本,阿姆斯特丹分部更名黑岭投资,米兰分部更名海神资本,悉尼分部更名星云资本。
除了阿根廷国内的大大小小情报,圣赫塞也一直关注来自美国的消息,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
红杉早已拆分出一部分全新的人员,在洛杉矶成立了一家与红杉没有任何关系的猎户座资本,总部注册于开曼群岛,专门用于投资美利坚硅谷。
开曼群岛在1960年就颁布了《银行与信托公司法》,确立了离岸公司20年免税期制度,也因此成为全球最早提供税收中立的司法管辖区之一。
美利坚公司和财团们开始通过开曼的壳公司控股拉美业务,规避资本利得税,猎户座资本也通过开曼注册壳公司投资美利坚获利。
五年前,科恩财团在开曼群岛开始大量注册公司,目前已经注册了数百家壳公司用于规避各种风险,这几年还在继续这个动作。
猎户座资本参与了仙童半导体、德州仪器的投资,开始布局美利坚的半导体产业链。
1961年,猎户座资本秘密收购了仙童半导体15%的股权,通过瑞士信托基金和开曼空壳公司层层嵌套。
就算是中情局,也无法追踪到最终控制人是谁。
在硅谷,猎户座半导体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了风险投资团队。
这些风险投资团队除了投钱,未来赚钱套现以外,主要是影响一部分决策,让这些未来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可以在阿根廷建立重要分布。
布城目前也在模仿硅谷的运作模式,希望建立阿根廷的硅谷,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达到了3000万美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开始创业,进入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前沿行业。
......
阿根廷印度裔,包含了印度裔混血约有100万左右,他们基本上已经融入阿根廷。
比起华裔,印度裔其实更容易融入本土,特别是印度裔女性数量要远远超过印度裔男性,这让有三分之一的印度裔已经统计列入本土白人。
阿根廷在印度建立的纺织厂招女工移民机构一直存在。
纺织服装厂定向招聘,通过印度-阿根廷女工计划,承诺包食宿和年薪200美金,吸引了很多印度裔女工移民阿根廷。
很多印度家庭为了减少嫁妆压力,把14-20岁的女儿送往国外打工,还能收到每年的汇款。
这些移民机构在印度,印尼亚,马来亚,菲律宾都大量存在,而且十分正规,还拥有专属客轮,就是原先大量吸收新移民的客轮改装而来。
马德拉斯劳务出口公司,孟买阿根廷劳工出口公司、加尔各答妇女互助会,南洋各地的阿根廷纺织招工署等。
很多底层印度妹子都是勤劳肯做事,持家,受到很多底层本土白人的欢迎,农村白人男性视她们为理想配偶。
而且阿根廷女性地位是要高印度不少,所以仍然有不少印度裔女性选择移民阿根廷。
阿根廷对于女性移民的审核向来宽容,和巴拉圭是完全不同,特别是农村地区确实相当缺乏女性,所以很多国家女性移民入籍速度非常快。
尽管印度裔和孟加拉裔本身也有不少问题,如体味问题,也许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不过本土白人也是如此,比起东亚裔在体味上进化稍微差了那么一点。
100万印度裔通过通婚,与本土白人混血率在4成左右,他们改信本土教会、放弃印地语姓氏,像辛格改为桑切斯,被本土社会接纳。
外籍桑切斯姓氏最著名的就是奥托市的纺织女王莱蒂西亚·桑切斯,她最初在拉潘帕纺织厂担任缝纫工,日薪0.2美元,1962年升任车间主管,1963年通过收购破产小厂起步,她利用印度裔女工网络建立起低成本供应链。
莱蒂西亚皮肤带点拉美风格的野性,小麦色的肌肤,长得十分美貌,身材也不错,一头黑褐色的头发。
莱蒂西亚通过勾搭,与本土老白人结婚而获得第一桶金,生了三个小孩后选择离婚,自己办厂赚快钱。
如今莱蒂西亚纺织厂员工有1000多人,以国际印度裔女性劳工为主,加上一些管理人员,为了保证效率,纺织厂有专门的培训队伍,因为国际劳工不用缴纳社保,利润相当好。
莱蒂西亚纺织厂与前辈瓦德玛纺织工业,巴拉特纺织厂相比,单纯依靠劳动力,利用政策漏洞,抗风险能力很差。
这样的血汗工厂在阿根廷遍地都是,他们比小工厂和家庭作坊规模大,规模扩张到1000到2000人左右已经是极限,大量雇佣国际劳工和新移民,实际上吃的是短期利润,无法持久,如果没有及时转型,就是破产倒闭的命运。
阿根廷纺织工业扩散后,他们只能去规模更小的城市或者郊区,否则难以承担工厂房租。
蓝云纺织,斯拉斯纺织工业,米莎纺织服装,梅莎纺织、玛莎妮娜服装、菲尔斯顿纺织,罗蒙纺织工业,卡布塔纺织,巴拉特纺织这样的大型纺织集团,员工都达到2万甚至更多。
这些大型纺织厂开始通过升级设备,增加研发投入,更新技术提高效率,提高利润,成为阿根廷本土第一批转型升级的纺织集团。
这些头部企业将工厂的利润投资到研发和效率提升,趁着早期积累的资金,快速转向技术和打造品牌,实现了规模化扩张,而不是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
........
圣赫塞多次称赞印度裔富商们的聪明不输于华裔,但对于他们在商业上的狡猾也深有体会。
有不少印度裔富豪喜欢与本土白人裔联姻,而不是和其他印度裔联姻,以更好的融入阿根廷本土。
他们更加开放,也更喜欢联姻,更倾向于融入主流商业体系,提升社会地位。
中产阶层更多的保留族内通婚,但鼓励子女学习西班牙语,进入名校。
很多人都知道,后世印度人的考试能力完全不输华人,特别是一些中产印度裔非常重视教育。
尽管那是卷出来的,但内卷确实能卷出来不少人才。
阿根廷大部分印度裔移民较多来自旁遮普邦和古吉拉特邦,他们的肤色多为中等或较浅,让他们可以比较容易融入阿根廷社会,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
旁遮普邦移民带来高效耕作技术,提升了阿根廷的小麦、大豆产量。
古吉拉特裔工程师维克拉姆·帕特尔,1955年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普尔分校农业工程专业,他是该校的第一批毕业生。
受“技术移民计划“吸引来到阿根廷,后来定居科尔多瓦,加入当地的农业科学院,成为了核心研究员。
后来获得了未来农业集团的资助,成立科尔多瓦帕特尔农业技术公司,推广滴灌技术,目标是缓解中部和西部的干旱问题。
通过和阿根廷国家农业研究院合作,在门多萨省建立示范农场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现在是阿根廷农业部重点培养企业。
帕特尔技术公司带动了本地金属加工厂生产滴灌配件,已经培训了5000多名农民,其中不少成为技术推广员。
维克拉姆还跟阿根廷商人的女儿联姻,提高了社会地位。
今年秋冬季沙尘暴的爆发,让维克拉姆的工作获得更高的重视,阿根廷第一部《节水农业法案》的里面就有很多来自于维克拉姆的节水理论。
印度人做农民做了几千年,是拥有完全不亚于华裔的种植能力的。
印度的小地块管理经验,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对阿根廷土地改革后是非常有用的。
阿根廷农业科学院也吸收了不少印度裔农业专家,推动阿根廷从粗放牧场向高效农田转型。
旁遮普裔科学家拉吉夫·辛格主导开发抗锈病小麦品种团队,适应潘帕斯草原气候。
阿根廷国家工程院,阿根廷国家科学院,阿根廷国家技术与创新委员会吸引了一批印度裔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加入。
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缺乏,不得不依赖新移民,好在随着大学的扩张,这种情况在快速改善。
孟加拉地区的一小部分移民比较难融入,如今有不少选择迁移到巴西中部地区。
事实上,阿根廷接纳印度裔移民、孟加拉移民和巴斯坦移民的重要标准就是肤色,要不然阿根廷的印度裔移民数量还会更多。
在阿根廷的肤色歧视大概和东亚地区差不多,黑肤色的新移民在找工作方面更加困难,很多新移民避免户外长时间工作,尽管那工资更高。
锡克教徒因为喜欢包头巾特征明显,通过选择剪头发去掉头巾,用这样的方式来适应阿根廷社会,就像中东裔在阿根廷也很少戴头巾一样。
现在每年仍然有很多旁遮普邦的移民迁移到阿根廷。
有不少印度裔选择经商,但作为农耕民族,很多印度裔分散全国各地,成为阿根廷三大农业开发计划的一部分。
最擅长做生意的是古吉拉特邦人,如泽维尔·阿达尼控制的瓦德玛纺织工业,巴拉特纺织集团的创始人罗德尼·贾马尔都是古吉拉特邦的。
当然,其他印度裔也有擅长做生意的,毕竟能移民的大多头脑灵活一些,只是总体规模没那么大。
印度裔企业家中,在拉潘帕省和布省拥有67家连锁餐厅的法索斯食品,是一家主打印度菜和阿根廷本土菜融合的中高端餐馆,目前在阿根廷大城市非常流行。
布兰卡市的阿达尼家族,库马尔家族,塔帕尔家族,布尔曼家族,蒙加尔家族,贾马尔家族,巴尼亚家族,乔杜里家族,奥托市的纳德拉家族,梅农家族,潘迪家族,科罗拉多港市的辛格家族,资产规模都不小。
布拉托市罗伊家族,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辛格家族,鲁亚家族,蒙加尔家族,拉普拉塔的班古尔家族,马尔帕尼家族,奥斯瓦尔家族,门多萨从事葡萄酒工业的帕特尔家族,布兰卡市的辛杜贾家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资产都达到了数百万美金以上,是当地有名的富豪。
尽管印度裔富豪在规模上还是比不上华裔富豪,但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发展潜力,对阿根廷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还有更多的印度裔富豪家族通过改名,与阿根廷本土白人家族联姻,已经无法从名字上分辨他是否是属于印度裔,只能从他的口音和面容隐约分辨。
有一些印度裔家族已经完全没有口音问题,这也非常正常,他们的语言天赋和舞蹈天赋要远远超过其他亚裔。
……
阿根廷的公立学校、儿科医疗等基础设施扩建,降低了整体育儿成本,青霉素,脊髓灰质炎疫苗本土化生产和普及,大幅降低阿根廷婴幼儿死亡率,整个社会鼓励多生多育。
每1万人口的药师和医生的数量从1.7人增至5.3人,推动了整体人口质量提升,每年近300万的新生儿创造了2.8亿美金规模的儿科用药市场。
在巴西内战期间,阿根廷为两国提供了大量的抗生素和医药产品,并从巴西制药工业招聘了大量的人才。
迅速增加的人口为医疗和医药化学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科恩内阁在1961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医药工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以及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建立工业园区,与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医药科技人才。
卫生部大量邀请欧洲专家团队来阿根廷指导工作,目前阿根廷医药行业的总产值达到15亿美金。
医药行业带动经济产值超过37亿美金,从上游的原料种植、化工生产,到中游的药品研发,再到下游的医疗服务业及配套的物流、金融,对阿根廷工业发展极为重要。
早就在这个行业进行布局的布兰卡市,加大了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仿制药和生物制品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医药化学工业是最近几年阿根廷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依托布兰卡市强大的化学工业,以及高度发达的医药专业市场,阿根廷市场份额已经有一半是国产医药公司的产品。
科恩内阁对于人才是来者不拒,建立本土人才培养体系,阿根廷国内也形成了布城,圣马丁,科尔多瓦,布兰卡,罗萨里奥五大医药中心,其中布兰卡市规模最大,拥有超过2500多家医药化学公司,医药工业产值占阿根廷一半以上。
布兰卡大学医药学系、化学系,阿根廷南方大学医药学系,化学系,拉潘帕理工大学医学系,圣马丁大学医学系,科尔多瓦医学系,罗萨里奥大学医学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布兰卡医学院,是阿根廷排名最靠前的医学院。
去年布兰卡市拨款1200万美金用于医学教育体系建设,以培养更多专业的医疗人才,很多大学开始建设并扩大医学系,目前布兰卡市拥有37家公立医院和609个医疗机构,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
科恩财团旗下的三大医药巨头,约翰生物制药,默克医药,艾瑟琳医药实现了大量的疫苗和抗生素国产化,儿童疫苗已经实现全面免费。
科恩系五大医药公司有三家先后都超过了曾经的阿根廷两大医药公司,生产青霉素的亚瑟制药和马松药业,成为阿根廷制药工业十强。
十强中的其他五家仍然是老面孔,如被科恩财团出售的罗萨里奥史密斯医疗,阿尔贝托制药,瑞恩医疗器械公司,怀恩制药公司,济世堂药业。
不过就前20名来看,已经出现了规模不小的本土医药巨头。
如印度裔拉维·夏尔马掌控的波西医药公司,一开始专注于原料药的生产,后来逐渐转型为制剂生产商,拉维曾在孟买从事原料药生产工作,他移民到布兰卡市后,利用积蓄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医药公司。
1963年,波西医药收购科尔多瓦一家破产药厂,获得片剂生产线许可证,还接收原厂在安第斯山区17个药品分销站,打通从布兰卡到胡胡伊的物流网络,年销售规模超过1500万美金。
波西医药目前雇佣了3000多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印度裔员工,拥有印度裔医药科学家82人,团队实力非常强大,是阿根廷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商和制剂生产商之一。
拉维曾为拉潘帕防务军提供足够便宜好用的各种药品,目前是阿根廷卫生系统重要的供应商之一,还作为邀约嘉宾参与了弗朗迪西总统的第二任期的仪式。
作为印度裔富豪的拉维,不管是穿着打扮都是和本土白人差不多,肤色也属于非常白的,拉维改穿高乔服饰,公开宣称放弃印度教,改信阿根廷教会。
而且,他新娶了一个阿根廷妻子,长子取名胡安·曼努埃尔,纪念阿根廷国父,尽管在法律上不是很合法,但他的印度裔妻子仍然在他的私人庄园里生活。
拉维通过印度教仪式与印度裔妻子保持事实婚姻,同时让阿根廷妻子担任公司法人代表。
拉维目前育有12个小孩,有一半是情妇所生,也算得上是非常支持阿根廷的生育事业了。
《生育贡献法》规定,拥有6个以上子女的企业主可减免5%所得税,拉维家族每年避税超过了20万美金。
企业家们的生育贡献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新华夏汉朝推恩令类似的法案,根据里面的继承法案,任何子女都有继承权,但如果生育少于6个子女,那么将会在税收和遗产继承法上更加严格。
这让很多阿根廷富豪家族不得不生育更多子女,反正他们的资源充沛,哪怕再多养10个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一个大的家族,如果继承人很多,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也能卷出更多的优秀继承人。
至于开曼群岛这种高端操作,也就只有少数大财团会搞一些。
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人口增长,也间接促进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稳定。
与美利坚崇尚美黑不同,阿根廷崇尚美白,这点倒是和东亚地区差不多。
印度裔女性梅塔·帕特尔创办的巴鲁托医药公司,专注于开发高质量的仿制药,是阿根廷最大的仿制药公司之一。
梅塔拥有化学工程背景,在古吉拉特邦的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工作多年,因为女性就业歧视选择移民阿根廷,28岁时只身前往阿根廷发展,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当地的印度裔富商。
获得过科恩财团的资助和波斯卡区政厅的扶持,推出了几种高需求的仿制药,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了阿根廷国内市场,是目前阿根廷最富有的女性之一。
巴西裔卡洛斯·席尔瓦掌控的普兰医药公司,卡洛斯是北巴西的一名药理学家,随着北巴西经济状况恶化,他移居到阿根廷并创立了普兰医药,致力于开发针对热带疾病的新型疫苗,目前公司销售规模超过1000万美金。
莱昂纳多·冈萨雷斯与艾琳娜·马丁内斯夫妇创办的艾琳娜制药公司,两人均来自分裂后的奥格兰。
莱昂纳多是一名化学工程师,而艾琳娜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专家,艾琳娜制药专注于开发高质量的仿制药,与阿尔贝托制药,巴鲁托医药,约翰生物制药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在阿根廷东北和西北地区,巴西裔数量保持在400万-450万规模,与北方各省本土白人,包含已经融入的其他族裔比例在1:3左右,有一半已经统计融入本土,成为本土白人范围,不过巴西裔与阿拉伯裔在西北部的资源争夺,如土地、小商品市场,通过调解机制,形成了一定和解。
其他地区则有超过220万巴西裔分散在阿根廷各地,如布兰卡市拥有60万左右的乌拉圭巴西裔新移民,巴塔哥尼亚各省也有差不多50万,其他地区也有110万左右。
阿根廷西北两个大省,还有查科三省,加上圣菲省北部,总人口规模在2000万左右,是阿根廷重要的发展,聚集了超过1200万的农村人口。
事实上,巴西裔中还有不少因为战乱来到阿根廷的巴西日本裔,他们中有不少富豪,科恩内阁非常欢迎他们的到来,尽管数量不算很多,却已经在布兰卡市等大城市迅速站稳脚跟。
人口剧增,原先甚至让北方各省都产生了本土居民和外来移民引起的械斗,好在温和的拉美精神,例如军队的火力让他们可以和平相处。
禁枪令的作用总是让很多人开始怀念起以前的混乱时代,很多人也相信,木棍打人其实也很疼,而铲子和锄头其实也能打死人。
本土其他医药公司也在迅速崛起,如哈达德家族控制的哈德医药原料公司,哈达德家族30年代就在罗萨里奥建立纺织厂,后来垄断阿根廷三分之一的牛仔布生产,1960年进入石化行业,与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合资建立哈达德石化公司。
通过科恩财团提供巨额经费和不受约束的研究环境,三大医药公司快速建立疫苗、抗生素、抗疟药自主产业链。
1961年,德国拜耳和瑞士罗氏因产能过剩,向拉美各国出售淘汰的医药生产线,约翰生物制药花重金承购收购5条生产线和技术,生产技术开始起飞。
约翰生物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通过逆向工程复制了巴斯德疫苗工艺,迅速成为阿根廷最大仿制药厂。
在外交部部长爱德华多·弗朗哥的牵绳下,法国大使馆帮助让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因为巴斯德研究所参与阿根廷合作项目,指导了约翰生物的DNA重组技术研究,让约翰生物制药在基因技术方面迅速取得大发展,
同年,约翰生物运气大爆发,通过红杉集团的资源招募到美籍波兰裔病毒学家阿尔伯特·萨宾,阿尔伯特因与美国制药公司专利纠纷,短暂受聘于约翰生物制药,指导脊髓灰质炎疫苗生产工艺改良。
阿尔伯特帮助阿根廷实现疫苗国产化,使阿根廷成为全球第6个自主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国家。
1964年阿尔伯特迫于政治压力返回美利坚,他指导的阿根廷南方大学的医学疫苗专业成为全阿根廷最强的疫苗专业,拉潘帕理工大学的医学系也因为阿尔伯特而成立,并更名为阿尔伯特医学系。
1964年10月,玻利维亚以锡矿开采权换取约翰生物的全国儿童免疫计划,获得玻利维亚国会批准,约翰生物进入多元化扩张阶段。
不过约翰生物很快就低价出手,把锡矿开采权给布兰卡矿业公司,又拿着出售开采权的资金并购了布兰卡三家生物化学公司,进入转基因行业和生物育种行业,并购了科恩财团旗下的末日黄昏医药,更名为布宜诺斯艾利斯MR制药公司,大大增强了实力。
在科恩财团的资金投入下,招聘大批奥格兰和巴西医学生物人才,与布兰卡农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开始自主研发出广谱抗生素,希望摆脱欧洲技术依赖。
默克医药通过高薪招募东欧犹太裔科学家,就有匈牙利生化专家阿尔伯特·科瓦奇,因此建立圣马丁生物医药研究所,大量招收圣马丁大学的医学生,培养了阿根廷的本土医学人才。
默克医药还从西德默克集团取得大量抗生素专利授权,通过猎鹰局的情报网络,成功招募到匈牙利流亡生物化学家,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专家米克洛什·博多格,建立布兰卡抗生素研究所。
米克洛什1956年因为匈牙利革命后流亡西方,1962年被默克医药招募,优化了默克医药的抗生素发酵工艺,使阿根廷生产的青霉素成本降低四成以上,米克洛什获得科恩财团50万美金的奖励,定居阿根廷。
默克医药还花费30万美金成功招募到美利坚医药专家格特鲁德·B·埃利恩,1960年她因性别歧视在美利坚发展受限,被默克医药高薪挖角。
她负责领导布宜诺斯艾利斯研发中心的抗代谢药物研究,为默克医药搞定了抗癌药研发基础,研究院的一半成果由格特鲁德研究团队贡献。
在阿根廷卫生部还有内阁多次挽留,格特鲁德今年还是选择重新返回美利坚工作,但留下了研究团队以及多名优秀的弟子。
科尔多瓦省政厅为了表彰格特鲁德的贡献,批准圣马丁大学医学院更名为格特鲁德医学院。
科恩财团和默克医药捐资超过300万美金建设新大楼和采购研发设备。
默克医药在诸多人才和资金的推动下,成为阿根廷医药行业巨头,并购了普拉里国际旗下哥伦比亚幻光医药,更名为科尔多瓦HG制药公司,规模扩张了一倍,年产值超过9000万美金,是阿根廷销售最高的医药公司。
艾瑟琳医药与布兰卡市政厅合作,成立艾瑟琳医药研究院,并以此发展出布兰卡医药学院,培养本土药学人才,仅推出少数创新药物,如抗疟疾药,成为阿根廷第一个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医药公司。
艾瑟琳医药后拆分出艾瑟琳生物科技,秘密开展基因疗法研究,进度落后但技术储备深厚,目前年产值也超过了3000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