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7章 尾声(其一)(1/2)
故事告一段落了,历史却仍滚滚向前,至德二年正月巨变之后,各人的命运的轨迹或升或降,或纠缠不清或再无瓜葛,无数王侯将相与平头百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后世所知的“历史”。
叛军们:
安庆绪在雒阳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却不问国事,每日纵乐饮酒无度,也不知是因为被北溟子抽干了内力而身子疲虚,还是怕江朔来取他性命,总之他之后再无作为,呼严庄为兄,大小事体皆由严庄定夺。
后战事不利,安庆绪退出雒阳,逃亡邺城,两年后的乾元二年,被史思明所杀,谥号为剌。
又两年后上元二年,史思明同样被儿子史朝义所弑,再两年后的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形势下自杀,战乱终于被平定。
同年七月,唐皇肃宗李亨之子李豫改元广德,大唐开启了新的纪元,而上一年四月,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就先后病死了,二人死期竟只相差十三日。
安史之乱始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月,止于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止,战火延烧了整整七年,叛军所到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死者逾三千万,盛唐至此终结。
严庄拥立安庆绪后官拜丞相、封冯翊郡王,权倾朝野,后郭子仪克潼关收复西京,安庆绪退往邺城时,留严庄守雒阳,严庄几乎杀光了所有被俘的唐朝将领,包括睢阳太守许远、上党郡长史程千里、大将哥舒翰,王维也险些遇害。
其后严庄转而向唐廷请降,竟然获准,更被授予司农卿,从三品。后受别案牵连被京兆尹刘晏问罪,这刘晏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在扬州促成江朔建立漕帮的刘晏刘士安,后他官至宰相,更改革漕运,改进税法,后世赞其“官用足而民不困,唐以来一人而已”。
说回严庄本被定了死罪,但他上下疏通,改贬为剑南道难江县尉,之后此人便在历史上消失不知所终,乡人传闻他的好运终于到头了,在蜀地为游侠义士所诛。
其他叛将,田乾真在郭子仪攻破长安城时兵败逃亡再无音信,崔乾佑在史思明叛乱时与安庆绪一同被杀,李归仁先则是归附史思明后死于史朝义的叛乱。
安禄山、安庆绪对尹子奇都十分仰仗,让他统率同罗精兵南下攻取江南膏腴之地,然而却屡屡为张巡固守的睢阳城所阻,更被南霁云射瞎一目。
后尹子率十万大军围困睢阳,南霁云拼死突围,向驻兵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嫉张巡声威,竟拥兵坐视,更想借机招南霁云于帐下,南霁云斩断中指痛骂贺兰进明后毅然返回睢阳死地。
尹子奇不断增兵,围城近一载,至德二载十月初九终于攻破睢阳,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同一日被害,许远被押送到雒阳后为严庄所杀。
十日后,尹子奇在陈留离奇被杀,叛军南向攻势再无尺寸进展。
江湖弟兄:
南霁云只因念铁胎弓为何千年所赠,不忍以此弓射杀尹子奇,只射瞎他一只眼睛,没想到一念之仁却最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其他江湖弟兄,程千里在安史之乱中先任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后任潞州长史,于上党屡挫安史叛军,累受封赏至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礼部尚书、御史大夫。
至德二载叛将蔡希德率军围攻上党城,程千里自恃骁勇,率一百名骑兵出城突击想要活捉蔡希德,几乎得手之际,不料叛军援兵突然赶到,程千里只好收兵,哪知入城时城门吊桥毁坏,程千里坠入城壕之中,反被蔡希德所擒。
程千里亦押送到雒阳,安庆绪想招降未果,后严庄大杀唐朝被俘将领时,程千里也同时被害。
鲁炅在南阳、襄阳先后阻击叛军,守住了山南东道的门户,后随郭子仪、李光弼反攻河北,在安阳中流矢而至溃败,他手下军士多有江湖豪客,军纪涣散,兵败之际大肆掳掠,鲁炅羞愧难当,竟服毒自尽了。
浑惟明在江南被永王李陵招为部将,后永王“东巡”意图谋反,浑惟明原本要做先锋,率震泽帮众攻打吴郡,却忽然一夜之间跑了个干干净净,以至率军前来的高适、来瑱轻松平定了叛乱。
震泽百姓传言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亲临浑惟明营帐,只一句话便退了数万大军,之后浑惟明再未露面,只在暗中操控整个江南漕运,虽无官职却家资巨万。
他的侄女俞兰棹一直经营她那江中蜃楼一般的巨舰“俞大娘船”,终身未再上岸。
至于卢玉铉、谢延昌、萧大有等人一直活跃在河南河北抗击叛军的战场上,不过史书中却未着一墨,彼等的事迹就此湮没无人再提及了。
大唐诸将:
安史之乱爆发时,朝廷对叛军的实力严重估计不足,仅调高仙芝、封常清入朝,并未征调安西边军,等到战时不利再召边军回援时,两京已失。
率领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精兵万余人入关平乱的大将正是江朔的结义大哥李嗣业,李嗣业被任为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先后参与了收复长安和雒阳的大战,升为卫尉卿,加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封虢国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