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 > 第462章 太子入东宫

第462章 太子入东宫(2/2)

目录

至此,京营一正五副,六位统军,各有家业、各有功勋。

皇帝把六人放在一口锅里,像熬一炉五味杂陈的羹,使他们互相掣肘,也不用皇帝去做狡兔死走狗烹之举。

除了皇帝格外关注的京营,最近一次朝会上。

太傅请奏,“依祖制,当开东宫、设詹事府,为太子殿下择端方博雅之臣以辅之,使早明君臣、习政务、正国本。”

太傅声落,满殿鸦静。

所有目光悄悄抬向御座,想看看大权在握的皇帝是否愿意和他的储君分享权柄。

而御座上的朱维桢抬眼,目光掠过左边班列,文臣武将,皆是自己一手提拔出来的能臣干吏。

这时太子搬出内廷,另建一套小朝廷,其实也并无不可。

皇帝开口,“太傅所奏,诚老成谋国。朕亦思及此。太子久居禁中,起居有女官,出入学士,终与外事隔绝,非长久计。”

朱维桢说完,便转向兴安,“去宣太子入朝。”

太子被兴安领着入朝,在端慧皇后丧仪去后,再一次在朝臣面前,向父皇行叩拜大礼。

皇帝问他,“太子可愿迁东宫?”

太子眉宇尚带稚气,应答却清朗:“儿臣愿往,以习政务、慰母后在天之灵。”

太子一句母后,让皇帝眉心微不可见地一皱。

殿中臣工亦各怀滋味。

皇后早逝,太子每言必称“慰母”,既显孝心,可无形中,也是想堵住继后、还有与兄弟嫡庶的诸多议论。

皇帝虽能理解他为了扞卫自己地位的这点小心思,却觉得此举没有储君气度。

大概是安城侯府的教养不善,待日后他处于东宫,与詹事府贤臣相处久了,想必能改过此风。

皇帝平缓语气,勉励太子,“如此,皇儿便由贤臣教导辅佐,以继承皇室威仪。”

但等到太子正式入东宫的日子,皇帝怕他像自己一样,被朝臣教导的仁慈有余,气魄不足。

便招手让他近前,父子一同立于殿阶,望向宫脊与他说,“很多人认为,太宗皇帝必要以仁德治天下,方能施恩四海,使内外臣服。

可朕从不这样认为,且看祖皇帝之后,先是太后为政强硬,又使民休养生息。后有文帝平七王之乱,才有盛世之处。

再看其他太宗,能得史书称赞的,无一不是威服四方,德怀天下之人。

为帝者,威于前,德于后,方皇权在握。治国亦是如此,有使蛮夷畏惧之威,方能再施仁名。否则,蛮夷不畏,得寸进尺,边境不宁。朝臣不畏,为乱百姓,使国不宁。”

少年太子垂目思索,片刻后回道:“儿臣明白。仁德为表,威刑为里。表里相济,方成社稷之固。”

朱维桢眼底掠过一丝欣慰,至少太子知道作为储君,不该被臣下轻易左右。

至于其他脾性,自己这个做父皇的,有的是时间调教。

皇帝顿了顿,又道,“詹事府不可虚设。朕已拟旨,翰林院王锦钰,授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兼侍读学士。此人乃朕钦点的状元,出自江左寒门,有经济之才,无朋党之累,可为你讲贯经史,亦可随你观政,为你谋事。”

此时太子还是个谨慎的孝顺孩子,父皇一力支持他参政,对他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惊喜了,对于父皇安排,他唯有一句,“儿臣谨遵父皇安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