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前排观察位(2/2)
盛镕对李乐开口似乎有些意外,但还是从容回道,“是的,Iq那边看好这个方向,但额度有剩余。”
“我们通过关系争取到了一部分份额。这对于我们这样刚起步的基金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可以借助大基金的专业判断和资源,降低独自判断早期技术项目的风险。”
李乐“哦”了一声,点了点头,没再追问,心里却飞快地转着念头。
跟投?听起来稳妥,实则被动。决策权掌握在领投方手里,指南针充其量是个搭顺风车的,喝汤或许可以,想吃肉就难了。
而且,Iq这种大机构,为什么会把到嘴的肉分出来?是真的额度有剩,还是他们对项目本身也存在某些疑虑,想拉几个小卡拉米进来分摊风险?这更像是一场社交入场券,而非纯粹的投资决策。
盛镕最后总结道,“这三个项目,分别代表了硬科技、新消费和前沿软件服务,覆盖了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阶段。”
“perasense稳健,boop敏捷,Autonoy代表着未来的高度。我们都可以利用06年英国政府推出的中小企业研发税收减免和贷款担保计划,有效降低我们的投资成本。”
“作为新基金,我们不与巨头争抢那些估值已高的明星项目,而是专注于他们尚未充分关注的利基市场,发挥我们小基金灵活、决策快的优势,早期布局。”
演示结束,会议进入了讨论阶段。气氛顿时活络起来,也微妙起来。
果然,罗耀辉率先开口,目标明确地指向了boop。
“盛总,boop这个项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年轻人市场是未来的金矿,他们的社交媒体数据非常亮眼。我想了解一下,他们的供应链管理具体怎么做的?库存周转率是多少?有没有应对抄袭和同质化竞争的具体策略?”
问题提得实际,完全是从生意角度出发。
陈佳佳也立刻附和,“是啊,时尚潮流变化太快了,boop的设计团队能跟上吗?营销投入占比这么高,可持续性怎么样?”她更关心的是财务风险和模式的稳健性。
盛镕对boop的准备显然不如对perasense充分,回答起来有些地方略显含糊,更多是强调“团队年轻有活力”、“市场嗅觉敏锐”这类定性描述。李乐在一旁听着,心里直摇头。
这俩人,是被那“回报周期短”和光鲜的营销数据给迷惑了?
还是说,他们本身就偏好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甚至自己也能理解、能穿在身上的“生意”?
庄欣怡和罗婵则把焦点放在了更基础的层面,问题直接切入财务核心。
“盛总,这三个项目的估值模型,尤其是peraseonoy,其关键假设参数,比如市场规模增长率、客户获取成本、生命周期价值,你们的敏感性分析是怎么做的?尽调团队人选确定了吗?是使用我们指定的第三方,还是由项目方推荐?”
罗婵补充道,“还有投后管理,特别是perasense这种技术型公司,我们如何监控其技术研发里程碑的达成?董事席位或观察员席位有谈判空间吗?”
这俩的问题专业、冷静,带着律师和财务背景特有的审慎,像一把手术刀,试图剥开华丽包装,看到内在的东西。
李乐心说,得,按这俩学的专业,能问出这种问题,只能是耳濡目染的家学渊源。
小小的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氛。
关于perasense的估值是否过高,关于boop的营销费用占比是否健康,关于Autonoy跟投的条款是否足够有利,等等等等,每一次小小的交锋,都映照出各自不同的立场、认知和对风险的承受意愿。
李乐大部分时间只是沉默,像一块安静的礁石,在观察一个微型的“资本市场部落”是如何进行决策仪式的。
看着盛镕如何巧妙地引导话题,如何利用王铮的“专业背景”来增加说服力;看着韩远征如何在各方利益和观点间艰难地寻找平衡点;看着罗耀辉和陈佳佳对boop那种近乎本能的偏爱;看着庄欣怡和罗婵保持着的冷静与质疑。
当韩远征终于将目光转向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李乐,问道:“李乐,听了这么久,你对这三个项目,有什么看法?”时,所有人都看了过来。
李乐放下一直转着的铅笔,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脸上露出一个人畜无害的、略带腼腆的笑容,仿佛刚从某种神游状态被拉回现实,“我啊?听着都挺高深的,韩总你们定就行,我没什么意见。”
说完,又顿了顿,仿佛才想起什么似的,补充道,“就是刚才还没太听明白,那个Autonoyrporation,具体是怎么个章程?咱们除了出钱,还有什么别的权利义务没?”
他又把问题轻轻抛了回去,点了一下,却并不深究。
盛镕只得又再次简要解释了一遍,“Iq资本是领投,负责主要的尽调和估值谈判,我们跟投,享受同样的估值条款。至于信息共享,我们会作为投资方之一,收到标准的财报和重大事项通报。”
“当然,深入的战略层面交流,主要还是Iq资本主导。”
李乐听完,再次点头,表示“明白了”,便不再言语。
韩远征见状,知道今天很难从李乐这里得到更明确的表态了,便顺势说道,“好,今天算是咱们指南针投资的第一次正式项目讨论会,开了个好头!”
“这样,回头盛镕会把这三个项目的更详细资料,包括商业计划书、财务预测、团队背景等,发到各位邮箱。”
“大家有什么问题、意见,都可以随时提。我们作为资金管理人,一定会充分听取各位Lp的意见,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调整。”
“最终,我们会综合大家反馈,形成投资建议书,再按照我们协议里约定的决策权重,进行投票。”
他看了看表,脸上重新带起热情的笑容,“正事谈得差不多了,在楼下不远,一家不错的意大利菜,咱们边吃边聊!”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为之一松,刚才讨论时的些许紧张感被欢声笑语取代。众人纷纷起身,收拾东西,互相说笑着向外走去。
李乐也跟着站起来,慢悠悠地落在最后。他瞥见王铮正低头快速地在手机屏幕上打字,盛镕则凑在韩远征耳边低声说着什么。又瞧了一眼正热烈讨论着待会儿点什么菜的罗耀辉和陈佳佳,心里那点关于“boop”的不以为然又冒了出来。
就那种浮夸的风格和脆弱的模式,能成事儿?除非伦敦的年轻人突然集体换了审美。还有罗耀辉,以前觉得他还算机灵,怎么一到这种“快钱”项目面前,就跟见了腥的猫似的?
而那个王铮,总觉得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
微微摇了摇头,把这些杂念甩开。反正自己那点钱,就当是前排门票了。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会,看到了好多有意思的东西,比看财务报表和商业计划书有趣多了。
走到窗边,俯瞰着楼下如同微缩模型般的金融城,玻璃幕墙在夕阳下反射着耀眼的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