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2章 黑色“三角旗”(2/2)
“至于市场层面,”王铮想了想,抿了口酒,“企业数据整合的阻力确实很大。这涉及到部门壁垒、系统兼容性、数据安全隐私,以及最重要的,改变员工工作习惯的成本。”
“很多时候,技术本身可能只占三成难度,剩下的七成是管理和文化问题。所以这类项目,往往需要自上而下强力推动,而且见效周期会比较长。”
他的分析冷静而客观,不仅看到了技术前景,也点出了现实的骨感,显示出他并非盲目乐观的技术崇拜者。
“有道理,有道理,”李乐连连点头,又问道“可具体能用在什么刀刃上?总不能就为了在公司内部找文件方便点吧?那投入产出比是不是有点....”
他适时地停住,留下一个恰到好处的疑问。
王铮嘴角似乎极轻微地牵动了一下,似笑非笑,“应用场景很多。比如金融领域,监控全球新闻、财报、分析师报告,自动识别出可能影响特定公司或行业的事件、情绪,生成风险预警。比人工阅读快,覆盖面也广。”
“再比如法律,梳理海量判例,找到相似案件的处理逻辑和关键法条引用,辅助律师准备材料。研发部门,构建内部知识库,避免重复研究,加速创新。”
最后补充道,“本质上,是解决信息过载和知识孤岛问题。数据很多,但能用的知识很少。它的价值在于把无序的数据,变成结构化的、可推理的知识资产。”
一番阐述,逻辑严密,前景描绘得也颇具吸引力。
李乐心里暗道,说得真是滴水不漏,几乎挑不出毛病。这人肚子里确实有货,不是那种只会夸夸其谈的草包。
这时,菜上来了。李乐一边用叉子卷着蜜瓜片配帕尔玛火腿,一边仿佛闲聊般地继续问道,“王总,我听说你自己公司,也是做软件的,是做这类企业级软件的?”
王铮用餐刀细致地切着盘子里的小牛肉卷,动作不疾不徐,“我们公司目前主要两块业务。一部分是承接一些大型软件公司的特定模块开发外包,比如数据库优化、界面组件之类的。”
“另一块,是我们自己在做一个面向个人和中小机构的金融数据分析平台。”
“哦?金融数据分析?类似于blo终端那种?”李乐知道肯定不是,但故意往大了说。
王铮微微摇头,“没那么庞大。更偏向技术分析,集成多种图表工具、指标,允许用户自定义策略回测,社区分享想法....大概可以理解为,想做一个更轻量、更聚焦于技术和社区互动的金融分析软件。”
记得哦哦米描述的,隐约有几分后来tradgView的影子,但在2006年,这概念算是十分超前了。
“这个想法很棒啊!”李乐赞叹道,“现在个人投资者越来越多,专业的工具确实有市场。那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应该挺顺利的吧?”
王铮拿起餐巾擦了擦嘴角,“还在初步阶段。目前只是一个雏形,核心功能还在搭建。这类产品,技术实现是一方面,用户积累和社区运营是更大的挑战。还没到可以拿出来说的时候。”
一句话,不妄自菲薄,也不过分乐观,回答得滴水不漏。
“理解理解,好东西都需要打磨。”李乐点点头,表示理解,可心里却嘀咕,这人口风真紧,而且那种还没到时候的说法,带着一种过于沉稳,不像一个在异国他乡白手起家、挣扎求存的创业者。
通常这类人,谈到自己的项目,眼睛里多少会有点光,有点按捺不住的激情,或者被现实打磨后的疲惫与焦虑,就比如东哥,但在王铮身上,这些情绪几乎看不到。
没有顺势多介绍一下自己的产品,没有试图拉拢一下李乐这个潜在的、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伙伴”。
这不符合常理。除非.....他并不真的急需外部资源,或者有所戒备。
接下来,李乐又试着问了几个关于腐国软件行业环境、技术团队管理之类不痛不痒的问题,王铮均对答如流,观点中肯,偶尔还能引述一些行业数据或案例,显示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言谈逻辑清晰,见解专业,态度也算得上诚恳,但越这样,李乐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别扭。
主菜上来了,李乐的番茄意面香气扑鼻,王铮的煎鲈鱼看起来也火候恰到好处。
餐桌上的话题更加分散,大家聊着美食、旅行见闻,气氛热烈。
李乐知道再问下去,恐怕也难有更多收获,转而将注意力放回餐桌,和其他人聊起了意大利面的不同种类和酱汁搭配,一时间,笑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