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好莱坞:导演旋风 > 第967章 走个过场

第967章 走个过场(2/2)

目录

扎克伯格试图辩解:“我们正努力在商业利益与用户隐私之间寻找平衡。例如,我们推出了‘ClearHistory’功能,允许用户清除第三方数据追踪记录。”

但布卢门撒尔并不买账:“这远远不够。你们是否考虑改变现有广告定向模式,减少对个人数据的依赖?”

扎克伯格略显迟疑:“我们正在评估多种方案,但彻底改变商业模式需要时间。”

质询的另一焦点是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的监管责任。

参议员马可·鲁比奥提问:“许多国家已开始对科技公司加强立法,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Facebook是否准备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同等标准?”

扎克伯格回应:“我们支持合理的监管框架,并已在欧洲实施GDPR标准。未来将根据各国法律调整政策。”

然而,鲁比奥追问:“如果政府机构要求你们提供用户数据以配合审查,你们会怎么做?”

这一问题显然触及敏感地带,扎克伯格谨慎回答:“我们遵守运营所在国的法律,但也会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长达四小时的质询接近尾声时,参议员黛安·范斯坦总结道:“扎克伯格先生,公众对Facebook的信任已严重受损,你们能否给出具体时间表,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扎克伯格承诺:“我们将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所有数据安全升级,并定期向国会提交进展报告。”

然而,议员们的表情仍充满怀疑。商业委员会主席约翰·图恩最后警告:“我们会持续监督Facebook的整改情况。如果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国会将不得不考虑更严厉的立法措施。”

这场听证会再次凸显了科技公司在数据隐私问题上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Facebook试图通过技术手段修复信任裂痕,另一方面,立法者要求更严格的监管与问责。

扎克伯格的答辩虽展现了诚意,但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疑虑。

在数据驱动的数字时代,如何在创新与隐私、商业与伦理之间找到平衡,仍是科技行业与监管机构共同面临的挑战。而此次听证会,或许只是这场漫长博弈的一个开端。

长期来看,解决方案需结合多种路径:1.技术层面:开发去中心化社交网络,将数据控制权归还用户。

2.法律层面:建立全球性数据治理框架,明确平台的“数据受托人”责任。

3.文化层面:通过媒体教育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打破“用隐私换便利”的惯性思维。

“剑桥分析”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交媒体繁荣背后的结构性危机。

当扎克伯格在听证会上承诺“让Facebook重回初心”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一个由数据驱动的世界里,平台的权力边界究竟该划在哪里?或许答案不在于某家公司的自我改良,而在于全社会对技术伦理的重新定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