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各种声音(1/2)
有消息称,学院也正在就此问题进行内部谈论,试图在艺术与道德之间寻找平衡点,但具体如何落实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位匿名的学院成员向媒体透露:“我们不得不考虑社交媒体的反应,因为它的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期,一部电影可能在专业评审眼中是杰作,但在Twitter上可能被贴上‘问题作品’的标签,这种现实迫使学院重新审视评选机制,甚至考虑引入更广泛的评委群体以减少偏见。”
这就反映一个问题,面对外界的压力,学院内部也出现不同的声音。
一部分成员主张改革,认为应当明确将“社会责任”纳入评选标准,例如设立多样性条款或要求提名影片在主题上符合某种道德框架。
另一派则坚持艺术至上的原则,认为任何外部干预都会损害奥斯卡的权威性。
奥斯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美国本土,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的风向标。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往往大相径庭。
例如,一部在美国广受赞誉的影片可能在亚洲市场引发争议,反之亦然。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院在权衡艺术与社会责任时更加复杂。
《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指出:“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的镜子,当一部影片因其艺术成就获奖,却因其对某些群体的刻画引发争议时,学院必须思考,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是否真的不可调和?”
这种观点遭到部分电影人的反驳。
好莱坞现象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在社交账号发推文:“艺术的本质是探索,而非说教,如果我们因担忧冒犯而自我设限,电影将失去其最珍贵的价值。”
以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为代表的“纯粹艺术派”也坚持认为,电影的首要使命是讲述好故事,而非充当社会运动的传声筒。
他在《纽约客》的专访中直言:“当学院开始以‘政治正确’作为评判标准时,我们就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了。”
凭借电影《三块广告牌》获得本届奥斯卡影后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时代》周刊撰文指出:“电影不仅是娱乐,它还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催化剂,如果我们因为害怕争议而回避尖锐议题,那就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她的观点得到“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遗孀的公开支持,后者强调:“《黑豹》的成功证明,电影可以同时兼顾艺术性与社会意义,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有足够的勇气。”
同样持此立场的还有导演阿娃·杜威内,她在社交媒体上呼吁行业建立更完善的伦理审查机制。
“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电影带来的荣耀,一边假装它不会影响现实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