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今年奥斯卡的争议(1/2)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虽然已落幕,但话题和争议还在继续。
毕竟本届奥斯卡出现很多状况,最佳影片宣布前,工作人员误将《爱乐之城》的获奖信封递给颁奖嘉宾沃伦·比蒂,这一技术性失误却意外成为整个奥斯卡陷入混乱状态的隐喻。
更富争议的是,当晚诸多获奖感言演变为政治宣言。
最佳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邀请所有女性提名者起立的"玻璃天花板"时刻,最佳纪录片《伊卡洛斯》导演对体制腐败的尖锐批判,以及对一些觉醒思潮支持和声援,使得这场全球艺术盛典无可避免地打上鲜明的政治烙印。
有意思的是,古旋风因为没有参加本届奥斯卡,所以很多网友调侃,“因为没有风神坐镇,所以才会有牛鬼蛇神作乱。”
白宫主人也发推文嘲讽:“本届奥斯卡逊爆了,一点收视率都没有。”
在他想来,自己女婿没出席这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说明也对本届奥斯卡不满,他正好对这帮好莱坞左派出口恶气了。
本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新作《华盛顿邮报》,是本届奥斯卡获奖呼声最高,结果却颗粒无收。
这部由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联袂主演的影片,不仅重现了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的历史风云,更以犀利的叙事视角探讨了新闻自由与政府权力之间的永恒博弈。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广泛讨论,并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佳影片提名,成为当年最具分量的政治剧情片之一。
然而,尽管《华盛顿邮报》在艺术性与社会意义上均获得极高评价,它最终未能摘得奥斯卡最高荣誉,输给了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水形物语》。
这一结果引发影评人与媒体行业的深度思考,在奥斯卡的评选中,究竟是艺术创新更胜一筹,还是社会议题的深刻性更具分量?
《华盛顿邮报》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越战时期的美国,时任《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饰)与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冒险刊登被政府列为机密的“五角大楼文件”,揭露美国政府长期隐瞒的越战真相。
影片以紧凑的节奏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新闻从业者在权力高压下的勇气与挣扎。
斯皮尔伯格以他一贯的娴熟手法,将这一历史事件赋予了强烈的当代意义,在“假新闻”泛滥、媒体公信力备受质疑的今天,《华盛顿邮报》无疑是对新闻行业初心的一次深情致敬。
影片的剧本由斯皮尔伯格、丽兹·汉娜与乔希·辛格共同操刀,对白精炼而富有张力,尤其是斯特里普饰演的凯瑟琳·格雷厄姆,从一个优柔寡寡的报业继承人蜕变为坚定扞卫新闻自由的女性领袖,其表演层次之丰富,堪称她职业生涯的又一高峰。
汤姆·汉克斯则完美诠释布拉德利的锐利与幽默,两位巨星的化学反应让影片在严肃的政治叙事之外,亦不乏人性化的温情瞬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