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田嘉明魂归故里,于书记紧急召见(2/2)
我正准备收拾一下桌面,把几份急需处理的文件带上车看,县委办主任吕连群就夹着几个厚厚的文件夹,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
“县长,您回来了。有几件比较急的事,得跟您汇报一下,请您示下。”吕连群的声音不高,但语速较快,显出事态确实有些积压。
“什么事?你说。”我重新坐下,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吕连群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先把文件夹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一一指点着:“主要是这几天的文件积压了些。前几天大家都忙着处理田嘉明书记的后事,人心惶惶,心思都在这头上,文件流转就慢了些。您看这些……怎么处理比较稳妥?”
我随手翻看了一下最上面的几个文件夹,封面上的标题多是“学习贯彻”、“通知”、“意见”之类。我直接问:“连群,拣要紧的说。有没有特别急的?有时限要求的?”
吕连群似乎就在等这句话,立刻熟练地抽出两个蓝色的文件夹,推到我面前:“县长,目前看,这两个算是最急的。一个是市里刚下来的关于年度综合考核指标动态调整的紧急通知,要求三天内反馈意见;另一个是市里关于一项专项工作的督查反馈意见,要求本周内拿出整改方案报到市里。”
我拿起那两个文件夹快速浏览了一下主要内容,略一沉吟,说:“这种有明确时限要求的,不能耽搁。这样,吕主任,急件你先代收,然后按职责分工,直接转给相关的承办单位,让大家先根据文件要求干起来,该研究的研究,该起草方案的就起草方案,别干等着批示。你老办公室了,这些常规流程都清楚。”
吕连群脸上却显出更为难的神色,他顺势拉过那把椅子,在我对面坐下:“县长,按理说是该这么办。可是……这没有县委主要领导的签批意见,向。尤其是……一些敏感指标的调整,牵涉面广。”他挠了下头,观察了一下我的脸色,声音压得更低了,“县长,这里没外人,您给我透个实底,丁书记……他是不是真的被查……回不来了?”
县委书记丁洪涛被纪委带走调查,虽然市里出于稳定考虑,还没有下发正式的红头文件通报,但这种事情在体制内几乎无法保密。
昨天田嘉明那么大的场面,作为县委书记的丁洪涛始终未曾露面,市领导也无一提及,消息灵通的人早已猜出了七八分。吕连群作为县委大管家,不可能不知道风声。
我面色不变,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目光平静地看着吕连群:“连群同志,组织原则你是清楚的。到目前为止,市里没有任何正式文件或通知说丁洪涛同志被查了。我们可都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要听风就是雨,更不能私下瞎猜测,以免影响正常工作,动摇军心。”
我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指向八点四十,再不走就可能耽误与于书记的会面。我站起身,一边整理西装外套一边说:“吕主任,文件的事情,就按我刚才说的办。如果真有特别紧急又实在拿不准的,你先去和焦杨副书记沟通一下,商量着处理。”
县委副书记焦杨是分管党务和干部的副书记,在书记缺位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临时协调一些日常事务。
吕连群也跟着站起来,却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又追问道:“县长,那……眼下这个情况,县委这边群龙无首,很多需要常委会研究或者书记签批的事情都停摆了。您看,是不是给市委汇报一下?”
我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吕连群,语气比刚才严肃了些:“连群同志,别瞎安排。你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办公室的正常运转,文件流转不能停,上下联络不能断。先去处理积压的文件,有什么情况多向焦杨副书记汇报沟通。”说完,我不再给吕连群继续发问的机会,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大步走出了办公室。
坐上汽车,司机谢白山习惯性地打开了收音机。里面正播放着东原市新闻,第一条就是市委宣传部统一拟定的通告,内容简短,措辞严谨,通报了东洪县公安局党委书记田嘉明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不幸因公殉职的消息,以及市四大班子领导参加告别仪式的情况。
于田嘉明的新闻播完后,紧接着就是市委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14大精神的通知,播音员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并与年度重点工作和长远规划相衔接,坚决避免形式主义。随后又播报了近期市里将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研讨会的消息。
我靠在舒适的后座椅背上,闭着眼睛,听着广播里一条条关于14大精神的理论阐述和工作要求。我心里暗暗思忖:这次大会提出的新概念、新思路确实不少,有些提法还是头一回听说,理解起来需要下功夫。看来,于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理论学习,不是无的放矢。我学历不高,底子相对薄弱,确实是个短板。时代在发展,对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有实践经验,更要有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
车子在车流中平稳行驶,九点四十分左右驶入了市委大院。
我没有立刻下车,而是习惯性地调整了一下车内后视镜,看了看自己的仪容。市委书记于伟正对干部的细节要求颇高,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精神状态。面见领导前整理一下领带,捋顺一下头发,几乎成了我的本能。
越是重要场合,越不能显出慌慌张张、疲惫不堪的样子。确认自己眼神虽然略带血丝但还算清明,状态尚可,才推门下车,走向那座熟悉的市委办公大楼。
楼前台阶上,有两个年轻干部正在低声交谈,看见我走过来,立刻停下话头,脸上换了表情,微微躬身点头问候:“李县长好。”
其中一人我觉得面熟,是原来在临平县工作过的一位科长,姓赵,听说后来调到了市政府办公室。我微笑着与他打了声招呼,问了句“赵科长,现在在哪儿高就了?”,便在那连声的“不敢不敢,在市政府办打杂”的回应中,径直走向电梯间。
电梯内部新张贴了几幅反映东原市发展成就的宣传照片,其中一幅题为《东原沃野》,拍摄者是市委宣传部部长白鸽。照片拍得很有气势,应该是夏季取景,画面里金色的麦浪一望无际,沉甸甸的麦穗在阳光下很是喜人,预示着丰收的景象。看来市委对机关文化环境又做了新的布置,营造着学习贯彻14大精神的浓厚氛围。电梯运行平稳,很快抵达七楼,市委主要领导的办公楼层。
我先来到秘书林雪的办公室外间。林雪一见是我,立刻从办公桌后站起来,脸上带着热情笑容:“李县长,您来得真准时。”
“林秘书,于书记召见,我哪敢耽搁。”我也笑着回应,目光快速扫过林雪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面文件摆放有序。
“您先坐,喝口水歇歇。我给您泡杯茶,天冷,喝点红茶暖暖胃。”林雪说着,从靠墙的茶柜里取出一个白瓷茶杯,熟练地抓了一小撮上好的红茶放入杯中,动作麻利地冲上热水。茶水顷刻间泛出红亮的色泽,香气渐溢。
看着林雪周到干练、举止得体的样子,我心里不由得感慨,当初晓阳无意中的举荐,觉得林雪要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竟让她一步步成了于伟正书记的秘书,这步棋走得真是出乎意料地好。林雪泡的茶,我自然不用客气。而且,从秘书的态度,往往能窥见领导对来访者的些许态度。
我正想问问林雪于书记办公室现在还有没有别人,或者于书记今天情绪如何,市委办一个年轻干部拿着几份材料敲门进来,递给林雪:“林科长,您要的关于近期学习安排的材料初步整理好了,请您审阅。”
林雪接过材料,快速翻看了一下首页,微笑着点头:“辛苦了,马哥。放这儿吧,我稍后看。”
被称为马哥的年轻干部恭敬地退了出去。我等门关好,笑着对林雪说:“可以啊,都已经是科长了?什么时候的事?怎么也没听你言语一声。”
林雪略显不好意思地摆摆手:“李县长您别取笑我了。就前几天市委办内部调整,提了几个中层。您也知道,书记秘书一般都兼着综合科科长,但我资历浅,现在是副科长,主持综合科的工作。”
“哦,副科长,主持工作,那就是实际负责了。”我点头表示明白,“这说明你这段时间的工作得到了于书记和市委办的认可,已经正式通过考察期了。这是好事,回头让晓阳找个机会得给你庆祝一下。”
“县长,您太客气了,真不用。”林雪忙说,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其实……我们平安县几个要好的同事,前两天已经简单聚过了,晓阳秘书长还来了,算是意思了一下。只是前阵子田书记的事,知道您心情不好,县里也忙,就没敢打扰您。”
提到田嘉明,气氛又有些沉郁。我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下来:“是啊,嘉明走得突然,大家都难过。这件事,后续处理也让市委、让于书记费心了。于书记……没就这事再说什么吧?情绪怎么样?”我顺势打探道。
林雪闻言,也收敛了笑容:“书记前几天情绪也很低沉,看着挺累的。昨天田书记的丧事总算顺利办完,今天看起来才算稍微缓过来点。现在工作重心全转到学习贯彻14大精神上了,相关文件一个接一个,上面催得也紧,于书记对这方面抓得特别紧,很多重要文件都要亲自把关、部署落实。您知道的,于书记理论水平高,对学习的要求也严。”
对于于伟正的理论水平和重视学习的程度,我是深有体会的。于书记到东原市后,大力推行“三学”活动,方案制定得细致,考核也严格,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干部队伍学风不浓的问题,还总结出不少理论成果,有些还被省委内参采用,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不能做到所有人都满意,底下也有些干部私下议论,觉得“三学”不过是于书记整肃官场、考察干部的一种手段,一些在活动中排名靠后或被点名批评的干部,难免有怨言。
但平心而论,我觉得于书记推行的“三学”,从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角度看,确有积极作用。而且,也确实有一批年轻、有想法、肯学习的干部在活动中展现出能力,得到了赏识和重用。
正和林雪聊着,于伟正办公室的内线电话响了。林雪立刻起身接起电话,语气恭敬:“于书记,是的,东洪县李朝阳县长已经到了,在我办公室。好的,好的,我马上请他过去。”放下电话,林雪对我说:“李县长,组织部的屈安军部长刚出来,于书记现在请您进去。”
屈安军担任市委组织部部长的事,虽然任职文件可能还没正式下达到县里,但这已是公开的秘密。我心里快速闪过一个念头:屈部长刚走,于书记就召见我,会不会与东洪县的人事安排有关?
我整理了一下衣着,跟着林雪走到于伟正办公室古香古色的木门前。林雪轻轻敲了三下门,里面传来于伟正沉稳的声音:“请进。”
林雪推开门,侧身让我进去,自己则端着那杯刚泡好的红茶,轻轻放在会客区沙发旁的茶几上,然后对于伟正说:“书记,李县长到了。”
于伟正从办公桌后抬起头,点了点头,补充了一句:“小林,把门带上。我和朝阳同志谈点事,这段时间不接待其他人。”
“好的,书记。”林雪轻声应道,退出去,轻轻带上了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于伟正的办公室宽敞却并不奢华,符合规定标准,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哲学、历史和经济类的书籍文件,墙上挂着东原市地图和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显得很是庄重。
我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率先开口,语气诚恳:“书记,田嘉明同志的后事,让您和市委费心了,我代表田嘉明同志的家属,也代表东洪县的干部群众,向市委、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于伟正从办公桌后站起身,指了指沙发,自己也走过来,在我对面的单人沙发坐下。他摆了摆手,脸上带着疲惫后的凝重:“朝阳啊,感谢的话就不必说了。田嘉明同志是因公殉职,是我们的好党员、好干部。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我也一样,瑞凤同志,还有市委班子的其他同志,心情都很沉重。但是,就像瑞凤市长在悼词里说的,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这件事,到现在算是告一段落了。值得欣慰的是,上级对田嘉明同志的事迹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追认烈士,这很不容易。这背后,省市两级都做了大量协调和争取工作。”
“书记,说实话,这多亏了您和市委的大力争取,特别是您亲自向省委领导汇报情况。”我由衷地说,这话倒不全是客套。追认烈士程序复杂,标准严格,没有市里的鼎力支持,仅凭东洪县是很难办成的。
于伟正微微摇头,拿起自己的茶杯喝了一口,目光深沉:“朝阳,在这类事情上,没有真正的赢家。我们更多是吸取教训,把后续的抚恤、宣传等工作做得更扎实。功劳谈不上。”他话锋一转,显然不愿在这个话题上再多说,直接切入了正题,“今天找你来,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你们东洪县委书记丁洪涛的问题。”
我立刻坐直了身体,凝神静听,知道关键的内容来了。
“丁洪涛被纪委带走调查,情况比咱们想象的严重啊。”于伟正书记的声音带着一种严肃,“但目前,我还没有让市纪委发正式通报。原因有几个:一是现在正值东原上下深入学习贯彻14大精神的关键时期,稳定压倒一切。这个时候突然公布一个县委书记被纪委查办,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猜测,干扰当前的中心工作。二是田嘉明同志刚走,社会各界关注度很高,有些媒体本来就有些杂音,如果丁洪涛的事立刻爆出来,怕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把两件事牵强附会地联系起来,炒‘回锅肉’,混淆视听,这对东洪县、对全市的稳定和发展大局都不利。所以,经过市委慎重研究,决定这个消息先内部掌握,暂不公开通报。”
我立刻表态:“于书记,您和市委考虑得非常周全,我完全理解和拥护市委的决定。我们会做好相关工作,稳定干部情绪,确保工作不断档。”
“你能正确认识就好。”于伟正满意地点点头,“第二件事,是关于你个人的。”他说着,从身旁茶几上那厚厚的一摞材料中翻找了一下,抽出一份文件,递给我,“你先看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