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港综:洪兴四九仔,踩靓坤扎职 > 第865章 研究可行性?

第865章 研究可行性?(2/2)

目录

王雅婷全程没有争辩,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笔挺的西装衬得她气质越发干练。

她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眼神躲闪的官员和故作深沉的学者。

她知道,这帮老学究,嘴皮子倒是利索,可一旦触及到真正尖锐的问题,他们的“学术严谨”就变成了“技术规避”。

直到自由发言环节,她才缓缓起身。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连那些准备好了说辞的专家,也不由得一愣。

“如果当年的血迹,渗入了泵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我们还能通过科学手段检测出来吗?”

她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瞬间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这问题,直接,粗暴,却又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扎进了所有人心底最柔软、也最血腥的地方。

“血迹”、“钢筋”、“混凝土”——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画面感。

她随即邀请了市疾控中心的代表现场回应。

那位疾控中心的专家显然没想到会被点名,他有些尴尬地推了推眼镜,支吾了半天,最终坦言:“技术上……理论上是可行的,DNA痕迹在特定环境下确实能保存很久。但我们疾控中心,没有权力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采样分析。”

这下,全场哗然!

媒体记者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闪光灯此起彼伏,录音笔几乎要怼到发言人脸上。

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学术的听证会,竟然被王雅婷一句话,直接引向了“能否科学验证历史创伤”的公共议题。

舆论的焦点,瞬间从那些枯燥的“保留标准”,转移到了更深层次、更具冲击力的“历史真相”上。

第二天,还没等主办方想出应对之策,全市数所高校就联合提交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城市记忆物证检测倡议书》。

这份倡议书,要求政府部门“正视历史痕迹,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城市关键遗存进行物证检测,以还原历史真相,抚慰受创记忆”。

这下,主管部门彻底被架在了火上烤,不得不表态“将认真研究可行性”。

研究可行性?

嘿,这就是被逼到墙角,不得不承认这些历史创伤,是真实存在的,是值得去探究的。

王雅婷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外面川流不息的车流,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弧度,像是在看一出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周影坐在办公室里,夜色像墨汁一样浓稠,将他深邃的眼眸映得更加幽暗。

桌面上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林婉贞发来的信息。

他点开,是一张截图,画面里,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正站在泵站围栏外,仰着头,指着什么……那孩子手里举着块有点歪斜的纸板,上面用稚嫩的笔触写着几个大字:“李达成叔叔,我们没擦掉你!”周影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那抹凝在唇角的弧度,像极了深夜里独行的猎豹,不动声色,却已嗅到猎物的气息。

他沉默了片刻,不是犹豫,而是像在酝酿一场风暴,又或者,只是在享受这悄然渗透的成就感。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陈国栋的电话。

电话那头,陈国栋的声音带着一丝惺忪。

“把HXC09的同步频率调低到民用广播低噪水平。”周影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汪深潭,却又蕴含着不容置喙的力量,“要那种,让你以为是老旧收音机自己串台的,懂吗?别让人查出任何源头。”他没等陈国栋回应,就挂断了电话。

七日后,这座城市的清晨,多了一点不一样的“噪音”。

全市老年活动中心的收音机,竟然不约而同地,在清晨六点半自动开启。

那些晨练的老人们,正准备听听新闻,结果耳边却传来一阵模糊不清的粤语清唱,带着浓浓的旧时光味道:“名字不怕旧,就怕没人说出口。”那声音忽近忽远,断断续续,却像一根无形的丝线,轻轻地撩拨着所有人的心弦。

工作人员们挠破了头,反复检修,最后也只能耸耸肩,归结为“信号串扰”,谁也没往深处想,毕竟,老收音机嘛,串台不是很正常?

然而,在水务集团那间弥漫着咖啡和打印机墨水味的内审会议室里,气氛却在某个瞬间凝固了。

一位新来的审计员,年轻且不谙世事,正翻查着一份长达数百页的耗材记录。

他手指顺着表格下滑,嘴里还小声念叨着:“这胶水……李达成刻字保护专用胶……嗯,又是这玩意儿,采购量还挺大……”突然,他的声音停住了,眉头拧成个疙瘩,疑惑地脱口而出:“这‘李达成胶’……听着像个人名?”

全场,寂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