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爹贪污入狱,国防大学还要特招 > 第684章 终于有地方放了

第684章 终于有地方放了(1/2)

目录

陈大爷走到阳台,看着楼下的花草,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房子好,又近又安静。”

可赵承平没立刻定下来,又带着老人去了5号楼101室——这套房子不仅离电梯近,旁边还有个小储藏间,能放老人的杂物。“大爷,您再看看这套,多了个储藏间,您平时放拐杖、轮椅都方便。”

陈大爷走进储藏间,比划了一下,满意地点头:“就这套了!我那些老物件,终于有地方放了。”

回到老巷,陈大爷当场就签了协议。赵承平帮老人把协议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大爷,签好协议后,我们会在一个月内安排您搬过去,到时候我来帮您收拾东西。”

陈大爷紧紧握着他的手,眼眶有些发红:“赵同志,谢谢你,你比我亲儿子还贴心。”

赵承平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小事,在老人眼里却是天大的事。

拆迁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大部分居民都配合工作。随着最后一间平房的屋顶被铲斗掀落,拆迁工作终于接近尾声。赵承平走过去,踩着碎石堆仔细查看:废墟清理得很规整,砖石、木材、钢筋分类堆放,没有混在一起——这是他之前跟王队长强调过的,分类清运能减少后续处理的麻烦,也更环保。他满意地点点头,在进度表上把最后三间房屋的颜色改成绿色,心里涌起一股踏实感:三十天的忙碌,终于有了成果。

可这份踏实感没持续多久。第二天上午,赵承平再来巡查时,远远就看到拆迁现场弥漫着厚厚的尘土,像一团灰色的云。走近了才发现,拆迁队正在清理废墟,却没按要求洒水,扬起的尘土被风吹得四处飘,连旁边临时通道上都落了一层灰,路过的居民都捂着口鼻快步走。

赵承平的眉头瞬间皱紧,心里的火气往上涌——上周的安全会议上,他特意强调过“拆迁作业必须同步洒水降尘”,不仅是为了环保,更是为了工人和居民的健康。他快步走到王队长面前,声音比平时沉了些:“王队长,为什么没洒水?你看这尘土,都飘到居民通道了!”

王队长正指挥工人清运废墟,听到这话愣了一下,赶紧解释:“赵组长,洒水车昨天坏了,送去修了,想着今天先把废墟清完,明天再……”

“不行!”赵承平打断他,指着漫天尘土,“现在就停工,要么等洒水车回来,要么用消防水带临时洒水,没降尘措施,绝对不能继续作业!”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些,“王队长,我们赶进度可以,但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这是底线。”

王队长看着赵承平严肃的表情,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赶紧点头:“您说得对,是我们考虑不周。我现在就让工人停工,去附近的消防栓接水带,马上洒水!”

赵承平没离开,就在现场等着。看着工人接好消防水带,水柱均匀地洒在废墟上,扬起的尘土渐渐少了,他才拿出笔记本,在“问题记录”栏里写下:“12月16日,拆迁队未按要求降尘,已要求停工整改,采用消防水带临时洒水,后续需确保洒水车正常作业。”写完,他又跟王队长约好,第二天会再来复查。

第二天一早,赵承平特意提前半小时到现场。远远就看到一辆绿色的洒水车停在废墟旁,水柱正均匀地喷在作业区域,扬起的尘土很少,只有淡淡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彩虹。王队长看到他,赶紧跑过来:“赵组长,洒水车修好了,我们现在是‘边作业边洒水’,保证不会再出现扬尘问题!”

赵承平走过去,用手摸了摸地面,是湿润的,没有浮尘。他满意地笑了:“这样就对了,既不影响进度,也能做好降尘。”他在笔记本上把昨天的问题改成“已整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监督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让工作做得更规范,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

一周后,拆迁工作全部完成,道路施工正式启动。赵承平的工作重点也从拆迁监督转到了工程质量管控上。他特意换了双鞋底更厚的防滑鞋,公文包里除了笔记本、相机,还多了两样“宝贝”——测土仪和卷尺,这是检查路基压实度和管道铺设的必备工具。

第一次去路基施工点时,施工队正在用压路机碾压路基。赵承平站在旁边,等压路机碾过一遍后,立刻走过去,把测土仪的探头插进土里。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压实度数据:96%。他点点头,这个数据符合要求——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5%以上,不然后续铺沥青容易出现沉降。他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又用卷尺量了量路基的宽度和高度,都在设计范围内。

可转到管道铺设区域时,赵承平发现了问题。一段雨水管道的接口处,密封胶打得不均匀,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用手摸一下,还能感觉到缝隙。他立刻叫来施工员小李,指着接口处说:“密封胶必须打均匀,厚度要一致,不然下雨的时候会漏水,还得返工。”

小李赶紧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补打密封胶,边打边说:“赵组长,您放心,这次肯定打好,等下您再检查。”赵承平没离开,就在旁边看着,直到小李补打完,他又用手摸了摸接口,确认没有缝隙,才在笔记本上写下:“12月23日,管道铺设:雨水管道接口密封胶不均匀,已整改,复查合格。”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承平每天都会去工地转一圈。

有时检查路基的压实度,有时查看管道的铺设情况,有时还会抽查原材料的质量——水泥的标号、砂石的颗粒度,每一样都要仔细核对。

离施工区域还有五十米,就听见摊铺机“突突”的轰鸣声,混合着沥青的焦糊味飘过来。赵承平加快脚步,看到施工队的工人们正围着摊铺机忙碌:有的在引导料车卸料,有的在调整摊铺机的速度,还有的拿着铁锹,把边缘没铺匀的沥青往中间拢。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深色的工装紧贴在背上,能清晰看到汗渍的痕迹。

“赵组长,您来了!”施工队的张经理迎上来,手里拿着测温仪,脸上的汗像断了线的珠子,“我们刚测了沥青温度,165度,符合要求。”

赵承平接过测温仪,没急着看数据,而是走到料车旁,弯腰用小铲子铲起一点沥青——黑色的沥青还冒着热气,能看到里面均匀的骨料,用铲子轻轻一按,能感觉到明显的黏性。“温度够,但得盯着摊铺厚度,设计要求8厘米,不能薄了。”他把沥青放回料斗,掏出卷尺,准备等摊铺机铺过一段后就测量。

摊铺机缓缓前进,熨平板把沥青熨得平整光亮,像一块黑色的绸缎铺在路基上。紧随其后的压路机“轰隆”驶过,把沥青压实,留下整齐的轮印。赵承平跟在压路机后面,每隔五米就停下来,用卷尺测量沥青的厚度:“8.2厘米、8.1厘米、7.9厘米……”数据都在规范范围内,他心里稍稍踏实了些,但还是没放松——之前检查路基时的教训,他还记在心里。

那是半个月前,路基施工进入收尾阶段。赵承平像往常一样带着测土仪去检查,在靠近老巷口的一段路基处,测土仪显示压实度只有92%,比规范要求的95%低了3个百分点。他以为是仪器出了问题,又换了三个测点,结果数据都差不多。

“张经理,这段路基必须返工。”赵承平找到正在指挥工人的张经理,语气不容置疑,“压实度不够,现在看着没问题,过两年下雨一泡,肯定会沉降,到时候再修就麻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