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终于有地方放了(2/2)
张经理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赵组长,这段路基我们已经碾了三遍了,再返工不仅费时间,还得额外多花不少钱……要不我们再碾一遍试试?说不定能达标。”
“不行。”赵承平摇了摇头,指着路基表面,“你看,表面已经出现轮迹印了,再碾只会把土碾硬,里面还是松的。必须把这段路基刨开,重新铺土、洒水、碾压,直到压实度达标为止。”他知道张经理想省成本,但质量问题绝不能妥协——这条道路要走几十年,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张经理还想争辩,赵承平却拿出了之前的检查记录:“你看,其他路段的压实度都在96%以上,就这段不达标,说明不是工艺问题,是施工时没控制好含水量。返工虽然麻烦,但总比以后出问题强。”
看着赵承平坚定的眼神,张经理知道再争也没用,只好点头:“行,赵组长,我们今天就安排返工,明天您来检查。”
第二天一早,赵承平特意提前去了工地。那段路基已经被刨开,新的黄土堆在旁边,工人正拿着水管洒水,另一些人则用平地机把土摊平。他走过去,用手抓了把土——湿度正好,捏在手里能成团,松开又能散开,这是最适合碾压的状态。
等到下午碾压完成,赵承平用测土仪再次测量,压实度达到了97%,远超规范要求。张经理松了口气:“赵组长,还是您坚持得对,现在看着这路基,心里都踏实。”
赵承平笑了笑:“我们做工程的,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要对得起老百姓。”从那以后,施工队的工人们都知道,这位赵组长对质量的要求“比尺子还严”,干活时再也不敢有半点马虎。
道路主体工程完工那天,他特意绕着这条路走了整整两圈,从城东的起点到城西的终点,每一步都踩得格外踏实——现在,这份踏实要落到路灯、绿化带和交通标志这些“细枝末节”上了。
“承平哥,这边路灯底座都埋好了,您过来看看位置合不合适。”施工队的小刘远远挥着手,安全帽上还沾着没清理干净的水泥灰。赵承平加快脚步走过去,蹲下身用卷尺量了量路灯底座到路边石的距离,又抬头看了看前方的路口——这盏路灯正对着小区大门,灯杆要是按现在的位置立起来,晚上亮灯时容易晃到进出车辆的司机视线。
他把卷尺收起来,指着路灯底座旁边的位置:“小刘,往这边挪三十公分。你看,现在这个位置正对着小区出口,司机晚上开车出来,灯光直射眼睛,容易出危险。”小刘凑过来看了看,又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模拟灯光角度,恍然大悟地拍了下脑袋:“哎哟,我咋没考虑到这个!光顾着按图纸上的间距来了,没想着实际路况。”赵承平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修的路是给老百姓走的,每个细节都得替他们多想想。你安排人重新调整底座,下午我过来复核。”
从路灯施工段离开,他沿着路边的绿化带往前走。刚种下的女贞树还裹着保温棉,枝桠上的叶子却有些发蔫,风一吹就打着卷儿。负责绿化的老周正蹲在地上给树浇水,看到赵承平过来,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赵工,这几棵树怕是有点不适应,昨天刚浇了水,今天叶子还是没精神。”
赵承平伸手碰了碰树叶,指尖能感觉到轻微的干涩。他蹲下来扒开树根周围的土壤,发现土层有点板结:“老周,浇水的时候得慢着点浇,让水慢慢渗到土里,别光浇表面。另外,你找些腐叶土来,围着树根铺一层,既能保水,又能让土壤松快点。”老周点点头,从工具车里翻出记录本:“我记下来了,明天就按您说的弄。对了,下周要降温,要不要给树再裹一层保温棉?”他抬头看了看天,云层压得有点低:“得裹,特别是靠路边的这几棵,晚上风大,别冻着根系。”
走到与城北路交叉的路口时,赵承平突然停住了脚步——路口的“限速40”交通标志被旁边的梧桐树挡了大半,只有凑近了才能看清上面的数字。他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拨通了市政养护队李队长的电话:“李哥,城东西路和城北路交叉口的限速标志被树挡了,你们今天能不能派个人过来修剪下树枝?”
电话那头传来电锯的轰鸣声,李队长扯着嗓子说:“承平啊,今天队里都在忙downtown的行道树修剪,能不能明天再弄?”赵承平看了看路口来往的车辆,有辆货车经过时明显没减速,心里顿时揪了起来:“李哥,这个真等不了。你看啊,这个路口刚通车,很多司机不熟悉路况,标志被挡了,万一超速出事故就麻烦了。你能不能先派个人过来,哪怕只把挡标志的树枝修掉也行。”
李队长沉默了几秒,叹了口气:“行吧,我让小王带着工具过去,半小时内到。”挂了电话,赵承平没急着走,靠在路边的护栏上等着。他想起上周在这个路口看到的场景——有个老太太牵着孙子过马路,差点被一辆闯红灯的电动车撞到,现在交通标志再出问题,风险就更大了。
大概二十分钟后,小王骑着电动车过来了,车后座绑着修剪工具。“赵工,我来了。”小王跳下车,熟练地打开工具箱,拿出梯子靠在梧桐树上。赵承平在影响树的生长。”小王在梯子上应着:“放心吧,我有数。”随着剪刀“咔嚓咔嚓”的声响,挡在标志前的树枝被剪了下来,红色的限速标志终于完整地露了出来。
工程验收的前三天,赵承平特意起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他就揣着泛黄的检查表出了门,手里还多带了把折叠伞——天气预报说上午有小雨,他怕路面湿滑看不清细节。车子停在城东西路起点时,路上还没多少行人,只有环卫工推着清扫车慢慢走,扫帚划过新铺的沥青路面,发出“沙沙”的轻响。
“赵工,这么早来复查啊?”环卫工李叔认出了他,停下手里的活打招呼。赵承平笑着点头,掏出检查表翻开:“验收前再走一遍,心里踏实。”他弯腰摸了摸路边的路缘石,指尖划过接缝处——上次检查时发现有两块路缘石高低差了两毫米,施工队说已经整改,他得亲自确认。指尖触到的地方平整光滑,没有丝毫凸起,他在检查表“路缘石平整性”那栏打了个勾,又往前面的人行道走去。
人行道的防滑砖是他特意盯着选的,深灰色的砖面上有细密的纹路,下雨天能增大摩擦力。他蹲下来,用指甲抠了抠砖缝里的填缝剂——之前有几处填缝剂没填满,容易积水滋生青苔。现在凑近一看,填缝剂饱满地嵌在砖缝里,用手戳了戳,硬度也够。正想起身,眼角却瞥见不远处的盲道有点不对劲——有块盲道砖的凸起条断了半截,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他赶紧走过去,蹲在盲道旁摸了摸断口,心里有点犯堵:“怎么还是漏了这个?”掏出手机给施工队的小刘打电话,语气里带着点急:“小刘,你赶紧来城东西路人行道,靠近幸福小区那段,有块盲道砖断了,今天必须换掉。”
电话那头的小刘还带着困意,听到这话立马清醒了:“啊?还有这事儿?我昨天才让工人检查过啊。”赵承平用手指敲了敲断砖:“你过来看看就知道了,断口在砖中间,不蹲下来摸根本看不见。盲道是给视障居民走的,这点问题能影响安全,不能马虎。”小刘连忙应着:“我马上带砖过去,半小时内到,您在那儿等我?”他嗯了一声,挂了电话后,又在检查表上添了行字:“盲道砖更换(幸福小区段),要求使用新砖,凸起条完整无缺。”
等小刘带着工人赶来时,天开始飘小雨。工人麻利地撬起断砖,小刘蹲在旁边递新砖,赵承平撑着伞站在旁边看着:“新砖一定要对齐位置,盲道的走向不能偏,不然会误导人。”小刘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放心吧赵工,我盯着他们弄,保证跟原来的盲道线对齐。”看着新砖稳稳铺好,赵承平又蹲下来摸了摸,凸起条清晰完整,才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沿着整条路步行检查,从路灯线路到交通标志反光膜,从绿化带灌溉喷头到公交站台座椅,每一个细节都没放过。走到路中段时,发现有盏路灯的接线盒盖没盖紧,雨水可能渗进去;靠近学校那段的“注意儿童”标志,反光膜有点磨损,晚上visibility会下降;还有绿化带里的灌溉喷头,有两个被土埋住了,浇水时可能浇不到树根。他把这些问题一条一条记在检查表上,总共记了十五处,每处都标清了位置和整改要求。
当天下午,施工队就拿着他的检查表开始整改。小刘每隔一小时就给他发次照片:路灯接线盒盖拧紧了,交通标志换了新的反光膜,灌溉喷头也挖出来清理干净了。赵承平看着照片里整齐的整改现场,心里的石头渐渐落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其实都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使用,哪怕只是一个松动的接线盒,也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道路正式通车那天,赵承平比通车仪式提前了一个小时到现场。警戒线还没拉开,他沿着路边慢慢走,看着工人挂起“热烈庆祝城东西路通车”的横幅,心里突然有点感慨。三个月前,这里还是堆满建筑垃圾的拆迁现场,现在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路灯整齐地排列在路边,绿化带里的绿贞树抽出了新叶,连空气都好像清新了不少。
“赵工,您来得真早!”街道办的李主任走过来,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赵承平接过水,目光落在渐渐热闹起来的人群里:“盼了这么久,终于通车了,想早点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