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番外(九)(2/2)
女帝颤抖着握住李楹的手,就和李楹幼时一样,宠溺地对她说道:“明月珠,不要舍不得阿娘,阿娘能够看到你出嫁,能够在青庐受你一拜,已经是死而无憾了。”
她顿了顿,又道:“你阿耶,已经等阿娘够久啦,阿娘要去找他了……”
李楹一怔,女帝的眼中隐隐闪着泪光:“这么多年夫妻,你阿耶,他有对不起我的地方,我也有对不起他的地方,这账,阿娘是算不清了,去到黄泉,阿娘再去和他好好算一算……”
李楹再也忍不住,她恸哭起来:“阿娘……”
女帝叹了一口气,她看向跪在李楹身旁的崔珣:“望舒。”
“臣在。”
“明月珠交给你,朕很放心,朕相信,你会一生一世爱护明月珠的。”
崔珣眼眶发红:“臣会的。”
女帝颔首:“你去把案几上的东西拿过来。”
崔珣起身,案几上,放着一封敕令,还有一个黄绸包裹的东西,崔珣将其拿给女帝,女帝没有接,而是对崔珣道:“打开。”
崔珣打开黄绸,里面竟然是两块丹书铁券。
持丹书铁券,即使是谋反大罪也可以不死,铁券还可以传给子孙,免子孙一死。
而这丹书铁券,只在大周开国时赐给功臣,之后再未赐过给任何一个大臣,崔珣愣道:“陛下……”
女帝道:“这是给你,还有明月珠的,愿这丹书铁券,保你们一世平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女帝苦心积虑,只为保住李楹夫妇一世平安。
李楹咬着唇,泪水簌簌而落:“阿娘……”
崔珣又打开敕令,只见敕令里,写着女帝收杜枕月为义女,封万安公主,食邑三千户。
三千户,那是帝后嫡女的待遇了,女帝握着李楹的手,喃喃道:“明月珠,十六年前,你最后一次见阿娘的时候,说如果有来生,还想做阿娘的女儿,这句话,阿娘记了十六年,一刻都没有忘记,如今,阿娘找到了你了,你再做一次阿娘的女儿,可好?”
李楹已经哭到上气不接下气:“明月珠……一直是阿娘的女儿……”
女帝拍了拍她的手,笑了笑,又对崔珣道:“望舒,起居注关于你立储之言的记录,可保你们一世富贵,丹书铁券,可保你们一世平安,封明月珠为公主,可保你们一世尊荣,能做的,朕都做了,以后的日子,要靠你们自己走了。”
女帝如此用心良苦,崔珣虽从不轻言落泪,此时也不由喉咙哽咽,他说道:“陛下放心,以后的日子,臣一定会好好照顾明月珠的。”
“有你在,朕放心。”
女帝最后看了眼哭到眼睛红肿的李楹,她叹道:“明月珠,阿娘做完一个母亲该做的事情了,接下来,阿娘要做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了。”
她咳了两声,对崔珣道:“望舒,你将明月珠带走吧。”
崔珣忍泪默默点了点头,他扶起哭到几近晕厥的李楹,一步三回头,离开了寝殿。
-
等崔珣将李楹带走后,女帝才命内侍召来卢淮等重臣,嘱咐身后事宜,这一嘱咐,便从白天谈到了黑夜,女帝只觉身体愈发沉重,她看向茫然跪着的李征,温声道:“征儿,过来。”
这还是她第一次像唤一个孙儿般唤李征,李征愣住,但还是依言去到女帝榻前,跪下,女帝看着他与其父相似的容貌,叹道:“征儿,你父亲的事,怨朕吗?”
李征流泪道:“不怨。”
他知道,虽然他父亲是女帝赐死,但这件事,的确是他父亲做错了,父亲伤透了女帝的心,而女帝自父亲死后,终身吃素,为父亲赎罪,所以他又如何能怨女帝?
“好孩子。”女帝低低道:“征儿,叫一声祖母,好吗?”
李征愕然,他嘴唇抖动着,眼泪也越流越多:“祖母……”
女帝伸手,去抚摸他的脸,李征抓住她无力的手,抚在自己脸上,女帝眼泪也流了下来:“征儿,你是不是一直以为,祖母很厌恶你?不是的,你是祖母唯一的孙儿,祖母怎么可能会厌恶你?祖母只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因为祖母看到你,就想起了你的父亲……”
李征已经泪流满面:“孙儿知道,孙儿知道的……”
跪在一旁的卢淮也是大恸,他道:“殿下,陛下让臣给殿下当老师的时候,就嘱咐臣要好好照顾殿下,当日汤泉宫失火后,陛下更是让金吾卫暗中保护殿下,不让殿下有半点闪失,陛下她,是真的疼爱殿下。”
否则,也不会选宰辅给他做老师,也不会将主持科举这种大事交给他。
外表的冷淡,只是因为,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孩子。
李征听到卢淮所言后,更是痛彻心扉,他哭道:“祖母……”
女帝喃喃说道:“征儿,原谅祖母。”
“不,孙儿没有怪过祖母……真的没有怪过……”
女帝欣慰一笑,她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对跪着的一众托孤重臣,说道:“诸位,朕将自己的孙儿,大周未来的皇帝,交给你们了,皇帝仁孝,但太过年轻,望你们像周公一样,辅佐他,朕,感激不尽。”
众臣哭道:“陛下放心,臣等定死而后已,辅佐新帝。”
女帝点了点头,她环视着殿中诸臣,环视着这些她一手提拔的重臣,最后目光定格在卢淮身上,卢淮既是首辅,又是帝师,忠肝义胆,有他辅佐李征,她没什么不放心的,她又看向李征,他虽然年轻,但这几年处理政务,当机立断,进退有度,她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还有她最心爱的女儿,有崔珣照顾,她更没什么不放心的。
大周的女帝,嘴角挂着笑容,缓缓闭上了双眼。
她这一生,从一个连鞋都穿不起的商户女,到生杀予夺的女帝,在位以来,推新政,驱胡虏,稳社稷,功标青史,她虽是一个女子,但所有史官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称得上名垂千古的帝王。
而这位旷古烁今的女帝,驾崩于永安十六年,春。
驾崩之时,再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