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的谍战日记 > 第647章 任务(求月票)

第647章 任务(求月票)(2/2)

目录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

胡宗北到了西北后,野心勃勃,预备创建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胡家军。他想到常某人以黄埔军校起家的经历,便想在长安也成立一所“黄埔军校”。

想法虽好,但奈何常某人就是不同意。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常某人终于同意了,这便是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由来。

由常某人兼任分校校长,胡自己兼任分校主任。设步兵总队、特科总队、政治训练队、边语训练队、军官大队、军士教导团等班别,全盛时期人数在两万以上,其规模甚至超过了成都中央军校。

分校成立后,胡宗北甚至授意人喊出“统一中国靠黄埔,战胜日本靠七分校”的口号,对学员的招生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必须是初小以上又文化的知识青年才能加入。

为此,他专门派人到各地设立第七分校招生点,大肆招收青年学生。

于是,当时在全国的青年中有个时髦的口号:

到大西北去!

西北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宝塔山,一个就是长安。

到宝塔山去的理由自不必说,到长安去的理由,大都是听了胡部招生人员或一部分黄埔学生的宣传,鼓噪胡宗北是“青年将领”,常某人的“得意门生”,部队多,装备好,待遇好,升官发财有望,前途无量。于是,也有一部分青年抱着这种想法到了长安。

说到这里,加个插曲。

胡宗北在大肆招人的同时,还策划组织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从社会上吸收了50多名流亡大学生及高级知识分子。

在这批高级知识分子中,他“果然”选拔到了一个令自己十分满意的秘书,并引为心腹,加以培植。

然而,多年以后,他才发现他的心腹却是黄埔老师周主任帮他量身定做、有计划打入他身边的红党卧底。

听郑呼和这么说,张义若有所思,随即问:

“这个吴南山又是什么人?可信吗?难不成他只检举了祁三益一人?”

“这个你放心,此人已通过组织甄别,从目前看,他可以相信。”郑呼和给了一个肯定答案,随即解释起来。

吴南山是甘肃庆阳县的小学教员,因曾参加红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遭到警局通缉,丢掉了工作,抗战开始后,才公开活动,靠着在地主家私塾教书谋生。

去年春,他曾经的同事突然神神秘秘找上门来,要拉着他一起去抗日。

吴南山本是热血青年,被此人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辞成功说动,立刻一起去参加了“抗战培训班”。

直到进去之后,他才发现上当受骗,这个所谓的培训班根本不是抗日的,而是为“反红”“渗透”培训特务,这让他深感厌恶。

在这里,理发、剃须、洗澡都是被明令禁止的,就连吃饭和上厕所都受到严格监视。每天学习杀人技巧不说,他的同学还动不动神秘消失,这一切都让吴南山不寒而栗。

因此,从培训班毕业被重新派遣回庆阳县后,吴南山立刻找到当地公开的红党办事处,报告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还上交了带回的“万能显影液”、“通讯密码”以及培训班的书面材料。

为了确认吴南山此人的投诚真伪,当地组织让人将一份情报交给他,请他转交给某人,随后派人跟踪监视,未发现有特务暗中盯梢,情报也没被拆封过,从而证明了此人的可靠性。

由于此前边区保卫处就逮捕了不少暗中潜伏的汉训班特务,当地办事处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刻向上级组织做了汇报。

获悉了敌人的阴谋后,边区保卫处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已暗中将吴南山吸收为当地保卫科的秘密外勤,为了掩护他的工作,给他重新安排了教师的公开身份,继续和军统组织保持联系的同时,秘密开展调查工作,希冀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暗中潜伏的特务一网打尽。

而吴南山也不负所托,在当地组织的配合下,他运用“钓”、“诱”、“查”三种手段,引蛇出洞,勘破了一个又一个潜入根据地的特务。

钓---通过和上级组织的正常联系汇报说有情报提供,军统立刻派人前来接洽,就这样,叫贺铸、刘制成的特务先后进入视线。

而所谓的情报,自然是当地红党组织事先准备好的,真真假假。

诱--利用公开身份诱敌投靠。

军统试图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秘密情报组,派来的几人一时半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身份打入,只好来找老同学吴南山帮忙,吴南山来者不拒,顺水推舟,通过“关系”将这几人全部安排到学校教书,全部纳入控制范围。

查--自然是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以搜集情报的名义,到处参加社会活动,寻找暗中潜伏的军统特务。

很快,吴南山又在当地专署发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此人已打入专署秘书科当了文书。由此,此人的身份也被掌握。

通过对这几人的暗中观察和监视,红党保卫科又发现了躲在幕后发号施令的联络组副组长祁三益。

鉴于此人身份关键,边区保卫处立刻赶赴庆阳抓捕。

然而,令谁也想不到的是,边区保卫处随行人员中竟然也有汉训班的潜伏特务,以致计划功亏一篑。

张义静静听完郑呼和的叙述,想了想说:“也就是说,当务之急,必须将剩下的潜伏特务挖出来。”

“是。”郑呼和点点头,忧心忡忡地说:“经过组织努力,目前抓捕的几个军统特务已答应合作,配合我们挖出其他潜伏特务。可有些热并不是一个班的,即便是同班同学,培训时用的都是化名,现在姓甚名谁他们也不知道,只能暗中甄别,但此举无异于大海捞针。

另外,上级领导和首长的态度很一致,这种事不能大张旗鼓,只能悄无声息地查,否则怀疑的分寸稍有差池,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猜忌,组织的工作就被动了。”

“明白了,我来想办法。”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