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3章 渐入佳境的老潘(4k)(2/2)
说完这句话,潘工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怎么一股子教会徒弟打师傅的感觉?
高振东倒是毫无所觉,提得好!潘工对这个陌生的产品提的问题越多,越说明高振东给他们打的基础打得牢。
他笑了起来:“嗯,对,所以我们别全中和,而且速度要快。”
这不和稀泥么?没想到搞化工也能和稀泥来着。
“啊?这是怎么个考虑啊,高委员。”
对于潘工来说,到了这种非常具体、非常深入的细节,就不是他能发挥的范围了,毕竟这方面他也是刚接触,能有刚才的发挥已经让他自己感觉非常满意。
“只中和部分氯化氢,是不是产生的盐就少了?”
“对,那不就结了,那样灰分就少了,简单直接。而且中和掉部分氯化氢,降低氯化氢浓度之后,对降解反应的速度会产生很大影响。”众所周知,反应需要浓度,甚至高了低了都不行,破坏掉这种浓度匹配,降解反应会受到很大影响。
潘工听到这里,对高振东解决问题的手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只解决一定程度的麻烦,将问题压制到一定限度之下即可。
“可是这样还是会有降解的吧?”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会有,所以就要来到我刚才说的第二个要求了,加快速度,快到让氯化氢反应不过来。”
“这……怎么个快法?”实在是觉得有些跟不上高委员天马行空的思路。
“很简单啊,把纺丝工序的设备紧靠着中和设备,在中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距离,马上纺丝……”
其他同志都听傻了,这……还真是简单,简单到了粗暴的程度,可这能有用?
反倒是潘工听进去了,因为他相关工作的经验最丰富。
“这……还别说,只要够近,还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工程和理论之间的不同了
理论:必定会降解。
实际:只要我速度够快,它就来不及降解。
接下来涉及到纯理论的问题,魏总就有发言权了:“但是这样一来,氯化氢依然还在纤维里,最终降解还是会产生的吧。”
反应速度再慢,只要氯化氢还在,就最终会发生反应。
高振东笑了起来:“不,它没机会了。潘工,你想想当时我教给你们的扩散理论……”
糟了!考试了!
在院里同志好奇的目光中,潘工皱着眉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了半天,一拍脑袋:“对,氯化氢真的没机会!低温凝固浴下,初生丝凝固慢,纤维疏松均匀,按照扩散理论,其内部的氯化氢很容易渗透到凝固浴中来,已经去除了相当一部分氯化氢,然后再水洗两遍,基本上它就完全没机会了!妙啊!妙啊!”
这下子,甚至连前面的低温聚合都和这里呼应上了。
潘工自知,如果不是在这之前学习了扩散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自己恐怕也想不到这一步。
难怪高委员当时把这些东西看得这么重要,还专门给自己叮嘱了一遍。
其他同志更是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潘工,跟着大佬做课题,原来这么爽的?既有成就拿,还有技术学,甚至还有后续课题做。
魏总心里大呼幸运,幸亏是严格按照高委员的安排来组织人手,如今看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课题可能真要坐蜡。
总体路线说清楚了,高振东就开始说细节,此时,碳纤维的很多成果直接就能用到这里面来了,特别是纺丝那一套,别人不知道,反正老潘同志是如鱼得水,接受超快。
难怪高委员有底气说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齐头并进,合着他早在搞碳纤维的时候,就已经把芳纶纤维所需的大部分基础都打好了。
服,不服不行!
不过里面也不是没有新东西。
“高委员,部分中和这里,为什么不用中和釜?”
“节约钱……”高振东的回答简单直接:“这里直接利用精确计量装置给药,利用节套双螺杆挤出机,让中和剂和聚合物在双螺杆挤出机里就反应了,相当于双螺杆挤出机一机两用,反正也是不完全中和,双螺杆挤出机里反应够了。”高振东笑道。
得,省起钱的时候,高委员还真是抠门。不过能在保证要求的前提下省出钱来,这也是一门了不得的本事。
“为什么双螺杆挤出机要有这个复杂的分段式夹套?”
“为了保证温度不超出理想范围,前半段通水吸热,后半段通恒温水恒温,这样反应的温度就一直比较理想。”高振东笑道。
该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也是毫不吝啬。
说到这里,高振东补充道:“一般来说,节约成本首先要节约生产成本,设备成本不是最主要的。”
对于量产的产品,生产成本是最要命的,设备成本有时候反倒是不太重要,当两者冲突的时候,一般都选节约生产成本。
魏总连连点头,这就是搞理论研究和搞工程实践的取向不同之处。
“高委员没想到您连我们才搞出来没几年的双螺杆挤出机都这么熟悉。”对于高振东这种知识面既广又精的能力,他除了佩服和惊讶,没有别的话可说。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东西我肯定熟悉了,哈哈哈。”
至于为什么熟悉,他没细说,主要是不太好说,这东西当时还是他教着应化部的同志搞出来的。
这一通下来,别看说的内容不少,但是却没花多少时间,间位芳纶这一套东西,也就花了半天时间。
因为没有什么新的、不明白的理论和知识,全是熟悉的、有经验的东西,至少对潘工来说是如此。
对他来说,现在已经有点渐入佳境的感觉了。
他甚至有信心,别看启动晚了这么多,芳纶纤维能赶得上碳纤维的进度,至少能做到前后脚。
(本章完)